“青蓝文库”丛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蓝文库丛书,以博士论文出版为核心,辐射学术研究、翻译引进、大众人文等,已顺利出版6部著作。目前,青蓝文库不断延伸,已逐步发展了青蓝讲谈”“青蓝译著等品牌。

 

专注于优秀法学博士学位论文出版

 

本社记者 李卓谦

 

中国法制出版社有一个重大出版项目,专门出版中国法学专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取名青蓝文库。自2016418日中国法制出版社召开第一次编委会全体会议以来,青蓝文库丛书已顺利出版了6部著作。学科门类方面,它包括刑法、民法、法制史、法理、行政法,其作者分别来自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已出版的6部作品,业界反响良好。近日,青蓝文库发起人之一、中国法制出版社编辑马颖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该丛书出版计划。

 

名字取义于《荀子·劝学》

20162月,中国法制出版社成立学术编辑部,专门致力于精品学术、法律文化出版工作。该学术编辑部成立之初,其就有意创立一个旨在资助青年学者出版博士论文的项目。

该项目如何具体实施,马颖暂时没有想到成熟的方案。2016311日,马颖前往北京大学陈明楼拜访车浩老师,两人原本再谈其他的出版项目,可说着说着就谈到了当下青年学者出版博士论文、崭露头角之艰难等问题。

车浩认为,博士论文凝聚了一个人以学术为业的最初心血,是一个人走上学术之路的叩门砖,也意味着其从汲取导向的学生向创新导向学者的蜕变。再者,从学术史经验来看,博士论文中也不乏能经受住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但在当下出版环境中,博士论文出版非常艰难。许多优秀博士论文,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作者有了一定学术名声,它才可能正式出版。但这不再是学术新人最渴望自我肯定和向学界证明的迫切时机,它最多不过是锦上添花。

两人一番长谈,青蓝文库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崭露头角。车浩也欣然答应帮助中国法制出版社共同谋划及组织实施该项目。

马颖介绍说,车浩建议通过民间渠道遴选优秀论文,尤其是邀请中青年学者参与优秀论文遴选。他认为,如果评审人与被评审人年龄代际相近,那么无论是对其学术潜质还是论文情况,都一定更熟悉。另外,相对于年长的学界大家来说,中青年学者毕业不久,对学术新人出头的不易,以及博士论文出版的困难,大都有尚未忘却的切身体会,可能更愿意投入精力帮助后来者。加之,他们社会杂务少,更爱惜学术羽毛,在作品评选上,也会更认真、负责,使评选工作相对公允。

马颖把与车浩商谈的结果报单位后,社里完全赞同该方案,并请车浩推荐和联系编委会人选。随后,车浩一一给编委会各位老师打电话,大家在了解到这个出版计划后,很快都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愿意义务承担审查来稿和推荐优秀论文的工作。于是,编委会人员组成很快确定下来。

这充分说明,一个有情怀的出版项目,不需要多少鼓吹,自会焕发出它的光彩,吸引和召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汇集。马颖感慨地说。

马颖介绍说,青蓝文库,名字取义于《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蓝文库的封面设计,也采用了《千里江山图》的中国山水元素,项目整体寓意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高山流水的传承之美。

 

编委会匿名投票选稿

青蓝文库的征稿启事写道:青蓝文库是由中央级法律专业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创设的重大出版项目,专门出版中国法学专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库旨在发现有潜质的学术新星,为法学博士论文的发表搭建优质平台,为未来的青年法学家、法学学科引领者搭建成长平台;文库支持和推动高校不断推出创新性成果,与学界一起探索和确立中国法学博士论文的优秀标准。

在这份征稿启事中,中国法制出版社郑重承诺:青蓝义库的出版无需任何资助;出版社会精心打磨每一部作品,以精美的版式设计和装帧风格匹配作品的学术价值;对青蓝文库的岀版成果,出版社会积极联系各学术刊物、报刊媒体、学校官方平台等进行大力宣传;每一年度出版社都将邀出版论文作者参加青蓝出版沙龙,使其享受一次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相互交流的盛会。

马颖说,青蓝文库由中国法制出版社接受广泛投稿,出版社只做初步的形式审查:一是已完成并获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二是未经正式全文发表;三是符合国家出版政策要求。形式审查通过后,由出版社隐去论文作者相关信息,将论文集中发送给各位编委进行评阅。

在编委会评审阶段,每一篇稿件都会历经编委个人初审、专业组复审、大会集中评审三个阶段。专业组复审后,会出具专业审读意见。

专业审读意见非常具有针对性,以往仅在大会集中评审阶段发表,从2019年开始,专业审读意见在经修改完善后作为推荐意见载入出版图书中。马颖说,大会集中评审阶段实质就是一场学术研讨会,专业组的老师和其他编委会的老师就论文的优缺点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有时正反两方甚至会激烈交锋。论文最终是否入选,在大会集中评审后,由全体编委匿名投票选出。18名编委,三分之二的人(12名编委)投赞成票,作品才能入选。

马颖说,整个评审过程中,出版社负责稿件搜集整理、形式审查、发送编委评阅、记录编委意见、组织编委投票、通知作者是否出版等服务性工作,除了形式审查外,论文是否入选,出版社没有任何决定权。

谈及对青蓝文库的期待,马颖引用中国法制出版社领导的话说,已入而立之年的中国法制出版社愿与广大青年法律学人共同成长”“我们一起坚持5年、10年、20年,一定会有许多优秀的博士论文在这个平台上出版,一定会有许多优秀的法学之星在这里起步、发展。

 

青蓝已衍生子品牌

马颖说,从策划之初到现在,青蓝文库项目已平稳运行了3年多,也得到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热烈响应,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60余篇,迄今为止已顺利出版了6部著作,还有2部著作正在编辑中。每年两次稿件集中评审会、新书出版后的不定期新书发布会、学术讲座也在稳步、有序推进。出版社对青蓝文库项目也一如既往地支持,甚至以青蓝品牌为核心,衍生出了青蓝文库”“青蓝讲谈”“青蓝译著”“青蓝人文四个子品牌。

可以说,青蓝文库项目不仅符合当初的期待和设想,甚至已超出了当初的期待和设想,形成了以博士论文出版为核心,辐射学术研究、翻译引进、大众人文的立体出版模式。马颖说。

以出版时间为序,青蓝文库目前已出版的6本书分别是:徐凌波的《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王彦强的《犯罪成立罪量因素研究》、秦涛的《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郑志峰的《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研究》、苏宇的《走向理由之治:行政说明理由制度之透视》、孙海波的《裁判对法律的背离与回归: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新论》。

其中,《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和《犯罪成立罪量因素研究》两部作品,被转型中的刑法思潮评选为“2018年值得推荐的十本刑法著作。《裁判对法律的背离与回归: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新论》上市后,一度跻身当当新书榜10名。

马颖说,计划今年9月召开2019年秋季稿件评审会,评选新一批稿件,期待广大青年学者抓紧时间继续投稿,投稿邮箱为“qinglan@zgfzs.com”,投稿时,请注明青蓝文库申报字样。

此外,拟于今年9月下旬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以秦涛为主讲人,以《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相关内容为论题的青蓝讲谈学术讲座。

马颖说,青蓝讲谈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依托作者所在的学校或学术机构不定期举办,作者为主讲人,邀请两到三名座谈人一起参与讨论。它旨在通过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方式,推动学术研究,宣传学术图书,扩大青蓝品牌影响力。

马颖说,青蓝讲谈的创意来源于一次编委会的集中评审会。博士论文的开题,需经过反复斟酌,或可以填补理论补白,或有时代呼吁价值。入选青蓝文库的博士论文出版后,如何促使作者继续就此话题继续深耕细作,或者说如何帮助作者进一步拓展选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意义深远。因此,许多编委会成员提出,可以以入选博士论文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学术研讨、学术讲座活动。由此,青蓝讲谈诞生。它于20181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了第1期,社会反响良好。第2期拟于20199月下旬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