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蓝文库”丛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蓝文库”丛书,以博士论文出版为核心,辐射学术研究、翻译引进、大众人文等,已顺利出版6部著作。目前,“青蓝文库”不断延伸,已逐步发展了“青蓝讲谈”“青蓝译著”等品牌。
专注于优秀法学博士学位论文出版
□本社记者 李卓谦
中国法制出版社有一个重大出版项目,专门出版中国法学专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取名“青蓝文库”。自2016年4月18日中国法制出版社召开第一次编委会全体会议以来,“青蓝文库”丛书已顺利出版了6部著作。学科门类方面,它包括刑法、民法、法制史、法理、行政法,其作者分别来自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已出版的6部作品,业界反响良好。近日,“青蓝文库”发起人之一、中国法制出版社编辑马颖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详细介绍了该丛书出版计划。
名字取义于《荀子·劝学》
2016年2月,中国法制出版社成立学术编辑部,专门致力于精品学术、法律文化出版工作。该学术编辑部成立之初,其就有意创立一个旨在资助青年学者出版博士论文的项目。
该项目如何具体实施,马颖暂时没有想到成熟的方案。2016年3月11日,马颖前往北京大学陈明楼拜访车浩老师,两人原本再谈其他的出版项目,可说着说着就谈到了当下青年学者出版博士论文、崭露头角之艰难等问题。
车浩认为,博士论文凝聚了一个人以学术为业的最初心血,是一个人走上学术之路的叩门砖,也意味着其从汲取导向的学生向创新导向学者的蜕变。再者,从学术史经验来看,博士论文中也不乏能经受住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但在当下出版环境中,博士论文出版非常艰难。许多优秀博士论文,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作者有了一定学术名声,它才可能正式出版。但这不再是学术新人最渴望自我肯定和向学界证明的迫切时机,它最多不过是锦上添花。
两人一番长谈,“青蓝文库”博士论文出版项目崭露头角。车浩也欣然答应帮助中国法制出版社共同谋划及组织实施该项目。
马颖介绍说,车浩建议通过民间渠道遴选优秀论文,尤其是邀请中青年学者参与优秀论文遴选。他认为,如果评审人与被评审人年龄代际相近,那么无论是对其学术潜质还是论文情况,都一定更熟悉。另外,相对于年长的学界大家来说,中青年学者毕业不久,对学术新人出头的不易,以及博士论文出版的困难,大都有尚未忘却的切身体会,可能更愿意投入精力帮助后来者。加之,他们社会杂务少,更爱惜学术羽毛,在作品评选上,也会更认真、负责,使评选工作相对公允。
马颖把与车浩商谈的结果报单位后,社里完全赞同该方案,并请车浩推荐和联系编委会人选。随后,车浩一一给编委会各位老师打电话,大家在了解到这个出版计划后,很快都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愿意义务承担审查来稿和推荐优秀论文的工作。于是,编委会人员组成很快确定下来。
“这充分说明,一个有情怀的出版项目,不需要多少鼓吹,自会焕发出它的光彩,吸引和召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汇集。”马颖感慨地说。
马颖介绍说,“青蓝文库”,名字取义于《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蓝文库”的封面设计,也采用了《千里江山图》的中国山水元素,项目整体寓意学术研究和学术出版高山流水的传承之美。
编委会匿名投票选稿
“青蓝文库”的征稿启事写道:“青蓝文库”是由中央级法律专业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创设的重大出版项目,专门出版中国法学专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库旨在发现有潜质的学术新星,为法学博士论文的发表搭建优质平台,为未来的青年法学家、法学学科引领者搭建成长平台;文库支持和推动高校不断推出创新性成果,与学界一起探索和确立中国法学博士论文的优秀标准。
在这份征稿启事中,中国法制出版社郑重承诺:“青蓝义库”的出版无需任何资助;出版社会精心打磨每一部作品,以精美的版式设计和装帧风格匹配作品的学术价值;对“青蓝文库”的岀版成果,出版社会积极联系各学术刊物、报刊媒体、学校官方平台等进行大力宣传;每一年度出版社都将邀出版论文作者参加“青蓝出版沙龙”,使其享受一次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相互交流的盛会。
马颖说,“青蓝文库”由中国法制出版社接受广泛投稿,出版社只做初步的形式审查:一是已完成并获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二是未经正式全文发表;三是符合国家出版政策要求。形式审查通过后,由出版社隐去论文作者相关信息,将论文集中发送给各位编委进行评阅。
在编委会评审阶段,每一篇稿件都会历经编委个人初审、专业组复审、大会集中评审三个阶段。专业组复审后,会出具专业审读意见。
“专业审读意见非常具有针对性,以往仅在大会集中评审阶段发表,从2019年开始,专业审读意见在经修改完善后作为推荐意见载入出版图书中。”马颖说,大会集中评审阶段实质就是一场学术研讨会,专业组的老师和其他编委会的老师就论文的优缺点发表意见,展开讨论,有时正反两方甚至会激烈交锋。论文最终是否入选,在大会集中评审后,由全体编委匿名投票选出。18名编委,三分之二的人(12名编委)投赞成票,作品才能入选。
马颖说,整个评审过程中,出版社负责稿件搜集整理、形式审查、发送编委评阅、记录编委意见、组织编委投票、通知作者是否出版等服务性工作,“除了形式审查外,论文是否入选,出版社没有任何决定权。”
谈及对“青蓝文库”的期待,马颖引用中国法制出版社领导的话说,“已入而立之年的中国法制出版社愿与广大青年法律学人共同成长”“我们一起坚持5年、10年、20年,一定会有许多优秀的博士论文在这个平台上出版,一定会有许多优秀的法学之星在这里起步、发展。”
“青蓝”已衍生子品牌
马颖说,从策划之初到现在,“青蓝文库”项目已平稳运行了3年多,也得到了广大青年学者的热烈响应,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投稿60余篇,迄今为止已顺利出版了6部著作,还有2部著作正在编辑中。每年两次稿件集中评审会、新书出版后的不定期新书发布会、学术讲座也在稳步、有序推进。出版社对“青蓝文库”项目也一如既往地支持,甚至以“青蓝”品牌为核心,衍生出了“青蓝文库”“青蓝讲谈”“青蓝译著”“青蓝人文”四个子品牌。
“可以说,‘青蓝文库’项目不仅符合当初的期待和设想,甚至已超出了当初的期待和设想,形成了以博士论文出版为核心,辐射学术研究、翻译引进、大众人文的立体出版模式。”马颖说。
以出版时间为序,“青蓝文库”目前已出版的6本书分别是:徐凌波的《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王彦强的《犯罪成立罪量因素研究》、秦涛的《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郑志峰的《第三人侵权行为理论研究》、苏宇的《走向“理由之治”:行政说明理由制度之透视》、孙海波的《裁判对法律的背离与回归: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新论》。
其中,《存款占有的解构与重建——以传统侵犯财产犯罪的解释为中心》和《犯罪成立罪量因素研究》两部作品,被“转型中的刑法思潮”评选为“2018年值得推荐的十本刑法著作”。《裁判对法律的背离与回归: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新论》上市后,一度跻身“当当新书榜”前10名。
马颖说,计划今年9月召开2019年秋季稿件评审会,评选新一批稿件,期待广大青年学者抓紧时间继续投稿,投稿邮箱为“qinglan@zgfzs.com”,投稿时,请注明“青蓝文库申报”字样。
此外,拟于今年9月下旬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以秦涛为主讲人,以《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相关内容为论题的“青蓝讲谈”学术讲座。
马颖说,“青蓝讲谈”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依托作者所在的学校或学术机构不定期举办,作者为主讲人,邀请两到三名座谈人一起参与讨论。它旨在通过学术讲座、学术研讨等方式,推动学术研究,宣传学术图书,扩大“青蓝”品牌影响力。
马颖说,“青蓝讲谈”的创意来源于一次编委会的集中评审会。“博士论文的开题,需经过反复斟酌,或可以填补理论补白,或有时代呼吁价值。入选‘青蓝文库’的博士论文出版后,如何促使作者继续就此话题继续深耕细作,或者说如何帮助作者进一步拓展选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意义深远。”因此,许多编委会成员提出,可以以入选博士论文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学术研讨、学术讲座活动。由此,“青蓝讲谈”诞生。它于2018年12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了第1期,社会反响良好。第2期拟于2019年9月下旬在西南政法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