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APP”不是馅饼是陷阱

一批打着“看新闻、看视频、走路能赚钱”旗号的赚钱类APP(应用程序)频繁出现,吸引大量用户下载安装。然而记者发现,赚钱APP并非真的能赚钱,从注册使用到现金提现,整个过程圈套重重,一不留神,不仅白费工夫,还可能掉入陷阱。(812日《人民日报》)

的确,时下在手机应用市场,打着赚钱噱头的APP几乎随处可见,且覆盖领域广,包括新闻阅读、影音播放、健康运动、小说浏览、手机输入法等。因为时间自由,再加上广告宣称“简单轻松”,这种听起来毫不费劲的赚钱方式不禁令人心动,赚钱APP受到不少用户青睐。

然而事实证明,这类APP并不能让用户实现“有手机就能赚钱”,甚至于“躺着就能赚钱”,赚钱APP并没有给使用者掉下馅饼,而是挖了一个个陷阱。即便有赚钱可能,也是在完成各种前提任务,比如签到、分享、做任务、收徒等,耗时耗力之后才会获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收益,而且提现门槛还比较高,可谓得不偿失。

其实,赚钱APP大都涉嫌虚假违法宣传,以所谓的赚钱奖励诱人下载以及向周围亲属朋友分享,吸引大量手机用户加入,刺激流量扩张,再通过流量变现获利。同时,巨大的流量还可以用来吸引融资、提高企业估值,用户则相当于“被人卖了还帮人家数钱”。有的赚钱APP要求用户缴纳押金作保证且难以退款,则涉嫌诈骗;有的赚钱APP要求用户以收徒等方式作推广,师傅、徒弟、徒孙构成上下层级,师傅能从徒弟、徒孙处获得收益,这就涉嫌“拉人头”式的传销了。

广大用户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舆论在披露赚钱APP真相之余,也要提醒用户不要轻信此类APP“轻松赚钱”的忽悠,以免上当受骗。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相关APP不规范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向虚假违法广告说“不”,倒逼平台加强广告审核,规范自身行为。要加强对平台的运营资金监管,防止平台出现“跑路”,损害用户权益。此外,针对赚钱类APP还处于法律真空状态,相关部门要拾遗补缺,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以规范,进而以法治手段终结各类手机APP应用乱象,还市场和用户一个公正和清净。







 

超强台风“利奇马”肆虐江浙沪,大多数市民响应预警待在家中,以策安全。但是,810日上午,江苏淮安市某小学门前,却有大批家长带上孩子,顶着狂风骤雨排长队等候入学报名。为了争得学位,有些家长提前一夜开始排队,不少家长和小孩全身被淋透,有家长对此表达不满。(811日人民网)

@徐林生: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紧缺,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但是,无论如何,让家长现场排队报名的老黄历早该翻篇了,采取“抽签派位”,既可舒缓社会痛点,又能维护教育公平,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落地生根,明目张胆送钱的情况有所减少,而一些所谓的“土特产”却仍然屡禁不止,并异化成为新的权钱交易工具。(86日《检察日报》)

@宋明月:“土特产”不应当沾上腐败污浊之气,成为腐败分子敛财的工具。应当彻底斩断“人情往来”与“权钱交易”之间的纽带,有效遏制并消除人情往来中的腐败,还“土特产”原有的“本味”,让政治生态更清明。

 

“在和林县政务服务中心一个窗口,打印一张单面的黑白A4纸材料就要收5元,复印一张要1元。而在和林县政务服务中心旁边的打字复印店,同样是一张单面的黑白A4纸打印收费仅1元,复印一张0.5元。”近日,内蒙古和林县的一些群众向媒体记者反映。(86日澎湃新闻网)

@史俊逸:政务服务窗口外租不等于窗口就成了别人的“一亩三分地”,党员干部就无权干涉,凡是办事群众可能遇到的情况,不妨多问一问、看一看,提前把问题纠治好,才能让群众办事更放心、更满意。

 

记者近期在浙黑辽晋等省份采访时发现,红包回扣、骗保套保等医疗领域“微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各地纪检监察、卫生部门持续予以打击。基层干群建议,开展健康扶贫以及公共卫生服务需避免多政策叠加造成经费浪费、空转,警惕医疗耗材、按病种收费滋生新腐败土壤。(85日新华网)

@刘元华:防止医保资金流失,就不能不紧揪个案、彻查问题,用“零容忍”去除侥幸、用切肤之痛形成震慑,既对贪婪的“蛀虫”不放过,又从严查处把关不严者,而不搞“大撒把”、不撒胡椒面。否则,问题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