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谱写脱贫攻坚赞歌

——追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

□本社记者 罗宗明

 

7月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生机勃勃,桑林成荫,一个多月前受灾的桑园也在多方努力下逐渐恢复原貌。但一起参与救灾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驻靖西市安宁乡汤亮村第一书记张华却再也看不到这一幕,看不到他为之付出心血、至死仍念念不忘的村庄及村里熟悉的“亲人”们。

就在63日下午,张华在连续多天高强度的工作后,累倒在办公桌前。67日,因抢救无效,张华42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南疆边境的扶贫路上。

 

军魂永不变

不论在塔山英雄部队,还是扶贫攻坚主战场,他始终做到工作第一,直到累倒在岗位上

 

“海拔八百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里粮荒荒”,这是靖西市汤亮村曾经贫穷、落后的印证。

20183月,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在研究派谁去靖西市汤亮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时,刚刚从部队转业到自治区党委政法委任副调研员的张华主动请缨:“我申请去!”

张华19779月出生在江西宜春市一个农民家庭。19997月从桂林陆军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41集团军某师,成为塔山英雄部队的一员,正是在这个英雄的部队里,让他百炼成钢。

2018320日,张华到任。

不通水、不通网络、没有卫生间,考虑到村委会不具备居住生活条件,有人建议张华吃住在乡政府,上班时间再到村里。

“我是驻村第一书记,要住到村上。”张华拿起行李就到汤亮村住了下来。

村文化活动室一间空房架起床板,一张旧办公桌、一台电磁炉、一包盐一瓶油几包面就是他的生活物资,上厕所要走到百米外的村民家或村小学卫生间,水也要从远处提取……

不同的战场,不变的军魂。面对困难和挑战,张华没有丝毫退缩,他身上永远带着军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的精神。

他给村委会开通网络,牵头建起了村支部党员微信群,以此促进党建工作。每日一学、农民政策、节假日祝福……通过微信群,让全村党员时刻与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

他把水龙头安到了村委会门口,为村卫生室腾出一间房子做厨房,还自费购买了一辆电动车、一台二手冰箱以及床垫和电风扇。

“我们的驻村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才能更加安心工作,当好脱贫攻坚的带头人。”半年后,村委会公共卫生间建成并安上热水器时,张华笑呵呵地说。

汤亮村属自治区级贫困村,共有3281260人,谁是贫困户,需要扶贫干部精准识别。

为了不耽误村民白天的劳动时间,他每天一大早趁村民没出门就去走访、核实情况,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个月下来,张华对汤亮村村民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

那段时间,全区都在搞贫困户信息录入,网络系统拥堵,张华把闹钟定在凌晨两三点钟,避开录入高峰,加班加点录入、核对。有人说,既然这么多户有需求,不如都报上去吧。张华较真起来:国家有严格标准,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绝不瞒报虚报!在他们的努力下,从最初划定的99户中,确定了87户被列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对象。

 

“他不在办公室工作,就是在去农户家里或田间地头的路上。”驻村工作队队员岑业鹏说,“他像陀螺一样工作,直到倒下的前一刻,他还在核准落实村里雨露计划名单。”

 

大爱写真情

他甘于平凡,勤为小事,群众再小的事也当做大事,一件一件落实。

 

“人的一生总要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这是张华常说的一句话。

敢于担当、无私无畏的张华,在为汤亮村如期脱贫摘帽中,做的何止只是几件?!

地处汤浓屯的陇袋,10多亩桑树郁郁葱葱,绿油油的桑叶比巴掌还大,让人感受到生态农业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张华鼓励我种的。”指着桑树园,王正乡说,张华第一次到家里走访,了解情况后,就叫他把家里的坡地全部用来种桑树养蚕。去年,王正乡养蚕有近万元的收入,今年将达到两万元。

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帮扶对象,张华一视同仁。

“他是我家的大恩人。”说起张华的好,马亮屯杨景里的眼里噙满泪水。杨景里的弟弟因交通事故离世,弟媳离家出走,撇下3个小孩。尚未成家的杨景里除了赡养两位老人,还要抚养弟弟留下的孩子。

张华对杨景里一家格外上心。他亲自送来养蚕书籍,鼓励杨景里搞好养蚕产业,并安排杨景里的父亲到村委当清洁工。“每次到家里,都给小孩带来营养品,还联系企业资助小孩读书。”杨景里说。

55岁的村支部委员张其修对记者说,张华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进屯入户与贫困户拉家常,了解情况。贫困户家里条件差,凳子上常有泥土灰尘,张华从不嫌脏。群众的事,无论大小事,他都放在心上,亲力亲为多方奔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王正规患有癌症,家庭经济困难,张华自掏腰包为王正规送去了慰问品和慰问金2500元,并到医院看望。

王昌福患有严重的肺穿孔,张华经常买些鸡蛋牛奶到家里看望,又极力推荐他到南宁参加饲养技能培训。

王正官前妻因病去世,留下一对上小学的女儿,户口一直没有落实。张华带着王正官到公安局了解政策,终于解决了孩子的户口问题。

汤亮村共有5名五保户。今年春节,张华自己掏钱买了油和大米,挨家逐户送上门,嘘寒问暖。

马亮屯66岁的五保户杨从宜,住房没有门窗和大门,楼梯口的天面年久失修,每逢雨天,满屋子都是水。

张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去年,他叫人帮老人家安装上大门和门窗。今年3月,又叫人把楼梯口的天面换上铁皮。

驻村441天,汤亮村家家户户、一草一木,见证了张华的大爱和深情。

村里5名厌学辍学的孩子全部返校;为8名贫困学生申请了每学期1500元的补助,引进社会爱心企业力量,帮助全村10名贫困学生、8名大学生,为两名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提供一对一资助帮扶。

3.5公里砂石路硬化工程和1.8公里的产业路顺利完工,汤亮村小学围墙和公共厕所及大门建成,全村326户免费安装净水器,120盏太阳能路灯覆盖全村,3个提水工程竣工使用。

汤亮村种桑面积从180余亩发展到680亩;两座1600余平方米的大蚕房,300多亩的桑蚕种养分离示范基地建成……

2018年汤亮村2393人顺利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2.48%,实现整村摘帽出列。

 

热血铸忠魂

在群众需要他的时候,他只想快点回到村里,和群众站在一起。

 

汤亮村缺水少地,发展困难。脱贫摘帽后,如何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又成了村里最大的难题。张华不断给大家鼓劲:“大家只要肯干,没有干不成的事!”

年初,他就拟定2019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计划——

把村里的溶洞打造成旅游景点,同时在溶洞周边坡地种植百香果。

修建田间地头水柜,解决旱季缺水灌溉的问题;继续完善排洪引水渠道,解决雨季汤亮村易受洪涝灾害的问题。

张华和安宁乡乡长黄智刚商量,如果水渠排洪引水效果好,打算明年推动村里种植烤烟。

“张华一直希望汤亮村能够把烤烟产业发展起来。种植烤烟只需要4个月的时间,就能为农户带来每亩两三千元的纯收入,这笔收入对贫困户尤其重要。”黄智刚深情回忆。

“这是张华书记未竟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替他完成。”汤亮村两委干部和工作队员含泪说。

“每当看到群众那真诚的笑容、真诚的谢意,我心里就充满了温暖,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就更加足了。”张华在驻村工作日记里写道。

“张书记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年多时间,他回家仅10天左右。”汤亮村团支书谭文官说。

从军到转业,张华一直是舍小家为大家。

张华的妻子在崇左工作,儿子在南宁读书,母亲在江西老家。四人分居四地,张华无怨无悔。

今年元旦,张华正在靖西候车准备返回南宁,临时接到工作通知。他当即退票,3天假期全都投入扶贫工作。

即便是清明节扫墓回到南宁,张华也是过家门而不入,直接从车站赶回汤亮村。他说,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

527日,靖西市遭百年一遇暴雨,汤亮村村部和农田、集体经济桑园受灾严重。

“想办法出城,我要和群众站在一起。”正在靖西市开会的张华心急如焚。

涉水察看灾情、转移安置群众……克服重重困难赶回村里的张华,一头扎进抗洪救灾中。

……

张华被送往靖西市人民医院急救后,听到消息的王启球、张正抗、王爱令等10多位村民自发开车40多公里赶到医院探望。

送别张华,一直在南宁做事、从未与他谋过面的王正亮等5名村民来了。他们说:“张华为村里做了那么多好事,我们一定要来送送他!”

441天,走遍了汤亮村的山和路,张华也走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张华做得多、说得少,百姓都记在心里。”自治区党委政法委挂任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世华说。

斯人已逝,心依然温暖世间。按照张华生前意愿,家属决定完成他最后的善举——捐献心脏器官。这个最后的善举,宛如一抹永不消散的美丽云彩,驻留在八桂大地上空,浩气长存!自治区政法委有感而作诗送别:“才下征尘马,扶贫跨铁鞍。英魂随逝水,生命不凋残。”

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魂。张华,用满腔热血和义无反顾换来了汤亮村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安宁,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的最美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