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锡山无人机巡航助城市绿地复原

本报讯(记者顾娟 通讯员贺俊丽 张馨舟)无人机再低一些,观察绿化带是否全部恢复。近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亭路一路口,手持无人机遥控装置的锡山区检察院干警正在听从耳机中传来的指令,调整无人机飞行高度。指令来自在该院检察大数据中心实时观看无人机巡航场景的院领导。

大数据中心的大幅电子屏上,几幢居民楼旁河边的绿地上曾经存在的工棚和堆放的淤泥等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新修整的草坪,偶尔有居民走过。这一切,归功于对群众身边公益外领域公益诉讼的探索。

从群众身边最为关切的社会公益着手,加大对公益诉讼外领域案件探索。今年以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检察院在着力办好法律规定范围内公益诉讼案件的同时,利用例行无人机巡航取证,着力挖掘公益诉讼外案件。为此,该院购置了专业无人机,组织专人参加无人机巡航取证培训,并规定无人机小组定期外出巡航调查取证。

今年3月,无人机小组外出航拍巡查时,在一处河道交叉处发现一片占用了大片景观绿地的工棚。影像实时传输回检察大数据中心,公益诉讼部门检察官输入无人机航拍的位置,从大数据中心调取该地点所属绿化性质,并与之前拍摄的画面进行数据、画面比对,确认该绿地属公共绿化用地。之后,检察官实地走访调查,经向住在工棚的工人了解,该处工棚系为疏浚河道的工人搭建的临时居住点。检察官继续调查后得知,该搭建并未取得相关审批手续,系市政部门私自安排人员搭建。

虽然城市绿化用地使用属于城市管理职责,不在法律列举的公益诉讼范围之内,但是这样的做法有违绿色发展理念、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市政公司作为城市建设、市容市貌的装扮者,更应懂法守法,自觉维护好城市颜值公益诉讼部主任吴永军说。

公益诉讼线索评估小组对该案进行评估后,认为可以作为公益诉讼外领域探索案例,遂启动公益诉讼程序。417日,向主管部门城管局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城管局责令市政公司及时改正违法行为,依法补办临时用地审批手续,或在规定期限内拆除工棚、恢复绿化。

检察建议发出后,城管部门迅速行动,仅用12个工作日就将违规搭建的工棚拆除、恢复绿化用地,并函告锡山区检察院。

锡山区检察院再次派出无人机进行航拍跟踪监督,核实近200平方米违规占用的绿化用地已恢复原状,景观绿植也重新种植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