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法院”是智慧法院深度应用的体现

作为“新鲜事物”,智慧法院的实质是推进司法审判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支持透明便民的司法服务、公正高效的审判与执行、全面科学的司法管理。

智慧法院的深度应用要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具备和运用互联网思维。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的“微法院”带有鲜明的互联网特色,如今在各地蓬勃发展。

普通民众访问和了解法院功能,成为简单的“扫码”“关注”并进行“注册”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与其说是在接触代表国家权威的司法部门,不如说是在了解一款互联网产品。

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微法院”小程序秉持了互联网“产品开发”的思路,其基础架构与更新迭代,体现更多的不是“自上而下”的宏观部署,而是“自下而上”的场景应用,并且随着使用者——法官、当事人、其他参与人的反馈和诉求而不停调整,推陈出新。小程序的呈现方式也带有“即插即拔”式的互联网模块感。

除了功能上的用户体验导向设计,“微法院”的程序设计也体现了前沿技术在司法诉讼各环节的应用,小程序采用了人脸识别身份验证、多路双向音视频、语音识别、微信支付非税缴费、电子签名、区块链存储等技术,其目标是实现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在线流转,实现诉讼服务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从而力图解决“问累”“诉累”“跑累”等问题。

“微法院”体现的是基层法院努力尝试“让群众打官司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成为可能”。其最大亮点体现在构建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沟通的顺畅渠道。这相当于为智慧法院的整体构架打造了一个具有亲和力与人性化的“交互界面”。

“微法院”的开发上线是“自下而上”的场景应用,其更新迭代源于用户的反馈和不断调整的诉求。当然,一个伟大的产品需要“自下而上”的思考和探索。但对于“微法院”这样一款服务公众的产品来说,最高人民法院“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宏观部署和下级法院的整齐划一、看齐意识同样不可或缺。

(刘晓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