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浏览器劫持”亟须拿出真招实法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专访时表示,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浏览特定网页等行为违反相关法律的规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治理。下一步,将配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从规范格式条款、App安全认证、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等角度做好相关治理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尽快出台。(522日《人民日报》)

明明自己没有设置过,打开网页浏览器却直接到了一个陌生网站,想改回原来的主页设置颇费周折,甚至无能为力。这就是所谓浏览器主页劫持。互联时代流量为王,而控制浏览器主页似乎已经成为获取流量的最便捷方法。浏览器劫持表现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目的是流量劫持,说白了就是利益劫持,目的不外乎广告收入、商业竞争、收集用户信息等。浏览器主页劫持乱象丛生,损害着广大网民的权益,不仅让用户体验差,导致隐私泄露,危及网络安全,也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拥有权,是典型的网络黑产,必须依法坚决遏制。无论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还是利益劫持,都为法治社会所不容。

在复杂的互联网技术面前,用户居弱势地位,不时遭遇技术霸凌、个人隐私被侵犯和网络安全风险等问题。虽然我国目前已出台了不少规范浏览器主页劫持等行为的法律规范,但这些规定大多止步于原则性的宣示层面,且缺乏有效的技术防范手段,这就需要法律规制和技术支撑两手共同有力回击。一方面,浏览器劫持究竟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还是盗窃罪,涉及定性问题,需要司法解释作出回应。同时,在依法治理过程中,要改变普遍存在的赔偿数额偏低、惩罚力度不够、犯罪成本不高等问题,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另一方面,在提升技术防范层面,用户应增强防护意识。养成从正规渠道下载软件或应用的习惯,安装新软件、新应用时充分了解授权要求,定期为电脑进行杀毒等等,增强用户的抵御能力,同时,做好浏览器劫持一键修复等技术的普及运用。

浏览器主页劫持,长久以来一直是互联网安全的顽疾。唯有磨砺法律之剑,对不法行为常态化亮剑,不法行为才会得到根本上遏制。对于以劫持浏览器主页来窃取用户流量这一非法获利行为,需要制订严密详细和可供操作的具体处罚措施,加大打击治理力度,改变相关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依法治理的震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