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30年教科研心血之作

本书是作者从事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和研究30年的心血之作。它以五个专题系统梳理了西方法治思想史的相关内容。

 

——史彤彪《西方法治思想精义》正式出版 



516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第十五期新作分享沙龙上,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史彤彪带来了他的新书《西方法治思想精义》。这是他总结30年从事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研究经验的心血之作。

一本书就像是作者的一个孩子,它融入了作者的思考,也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史彤彪说,这本书是他的第六个孩子,也实现了自己多年以来系统思考整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愿望。

 

近期写作计划外的产物

史彤彪在分享会上坦言,写好一部有别于教材、系统梳理西方法律思想史的经典著作,是他教科研生涯中始终如一的愿望。

1988年,史彤彪研究生毕业,并留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从事西方法律思想史教学工作。这门课程涉及的思想家众多,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深邃难懂,如果每个人的思想都展开讲,既不成体系,学生也难以理解,这让史彤彪很头疼。

经过深入探索,史彤彪慢慢摸索出一套新教学经验:以专题形式,将康德等哲学家的观点梳理出来,再配相应经典事例加以解读。一经使用,该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于是,史彤彪准备将其整理、扩充成书,但他希望这个计划在自己退休后再实施。史彤彪说,自己原本打算退休后,用几年时间把这本书推出来。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写作机遇突然而至,于是他改了日程表

20167月,史彤彪应邀到青岛参加中国法律史学会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年会。一天晚上,他接到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兵的电话。电话中,文兵约请史彤彪参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法治文化系列丛书的写作计划,负责西方法律思想史部分写作。这正是史彤彪一直想做的事情,他欣然应允。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写作,《西方法治思想精义》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这本书是我近期写作计划之外的产物。史彤彪说。

 

最健壮的孩子

史彤彪把书比作自己的孩子,700多页的《西方法治思想精义》被他称作最健壮的孩子。这是因为该书信息量大、涉及面广。

从结构上看,本书有五个专题,包括法治的选择、自由、平等、立法、守法。本书五部分环环相扣,涉及38名哲学家、思想家,除教材中众所周知的名家外,还增加了霍尔巴赫、伏尔泰、葛德文等比较重要但又常被学界忽略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并以专题形式对其思想进行了介绍、论述。

史彤彪说,他写作过程中,尽量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内容上尽量与他已经出版的作品没有过多重复,尽量扩充信息;二是努力做到思想、制度和实践三位一体。为实现该目标,同时不因加入太多法律规范冲淡书的思想性,史彤彪精选150多个经典事例、判例进行了思想解释、制度验证,并在书中准确标注了相应内容出处。

此外,史彤彪还在书中每章最后部分,附上了主要国家宪法中的相关条款,在正文中以年表形式展现了人类废除奴隶制度和推动男女平等的法治历程。

本书编辑田洁说,她拿到本书初稿时,被吓到了:“700多页的书稿,已经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小到标点符号,大到整个段落,几乎每一页都有改动。此外,史彤彪还就本书编校等问题,亲自到出版社与田洁交流、探讨。

 

始终开着门做学问

在新书分享会上,多位学者提到,史彤彪的办公室在人民大学法学院9楼的电梯口,他办公室的门常常敞开的,许多人都可以随时走进去找他帮忙、探讨学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曹磊说,史彤彪能开着门在嘈杂环境下读书,其学术定力惊人,这也是他锻炼学术定力的一种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振东表示,史彤彪是一个无趣的人,30年时间始终坚持研究西方法律思想史,甚至没有其他爱好。但也正是因为常年的积累,史彤彪才能写出这本富有思想深度的《西方法治思想精义》。

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景文评价说,对于教学和研究,史彤彪始终坚持做好本分工作,踏实教书,这一点在当下难能可贵。而史彤彪对这本书的重视,也体现了他的踏实

分享会上,记者看到史彤彪桌上摆放的《西方法治思想精义》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同时还夹着很多纸条。这是他下一步计划修改的内容。

史彤彪表示,未来,本书如果有机会修订,他打算增加第六章,谈司法相关内容;增加一个索引;增加黑格尔、卢梭和边沁等人的一些法律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