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雷:普洱茶制茶工艺的传承与危机
是什么,决定了一杯普洱茶品质的高度?
是珍贵难寻的原料?是源于制茶大师的工艺?还是极尽苛求的生产标准?
这些都是!
但云南守兴昌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晓雷认为,成就一杯高品质的普洱茶,最根本的还是——人。
苛求工艺是对茶的尊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云南普洱茶的独特滋味和文化内涵,云南普洱茶也开始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出。人们对各种普洱“古董”名茶爱不释手,掀起了对普洱茶收藏、品鉴、研究的热潮,对越陈越香的普洱老茶和芳香醇厚的乔木古树茶,追求者更是趋之若鹜。
随着从原料到口感的逐步精细化,普洱茶从过去的一山一味,变成了现在的一家一味,更加精细化的古树茶正在改变山头茶的格局,制茶工艺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作为一个普洱茶人,陈晓雷非常明白制茶工艺的重要性。再好的食材,如果没有大厨,是做不出高级佳肴的。不当的制茶工艺,会提前消耗茶叶的内质。
10多年来,陈晓雷几乎跑遍了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各个山头,虚心向老一辈的制茶人讨教各种制茶工艺,在上千次的制茶实践中不停总结和摸索。如今的他,不但对制茶的各个环节工艺了然于心,还能根据每一锅茶叶的具体情况,对鲜叶的水分含量、土壤、生长环境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了如指掌。在杀青、揉捻的过程中,就能提前判断出茶叶需要什么火候,揉捻时需要的力度控制,在瞬息万变中保留住茶叶内在物质的活力。
鲜叶的杀青和揉捻是决定茶叶品质最重要的环节,尤其是昂贵的尖端原料,更加考究工艺细节。
“多一度温度,少一分力道,都会对茶的品质和口感产生细微的影响”。陈晓雷认为,苛求工艺,是对茶、对自己的尊重。
把后半生交给一片叶子
做一个茶人,把后半生交给一片叶子。
10年前,陈晓雷就已经规划好了自己未来的人生。
2008年,祖籍河南的陈晓雷结束了8年的军旅生涯,来到了云南西双版纳,从豫西南的大山辗转到了滇西南的大山,做起了普洱茶原料收购生意。
“对普洱茶了解越多,就会越着迷;越学习,就越会觉得自己浅薄。”辗转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收购原料的这些年,陈晓雷学习了很多关于普洱茶的知识,其中普洱茶的制茶工艺,最是让他着迷。
清朝时期,普洱茶就是皇家重要的贡茶之一,朝廷专门设置了督办普洱茶的官职,在云南管理采办茶叶的相关事宜。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和品质,在当时达到了鼎盛。
而随着清廷逐渐没落,制茶工艺也逐渐在民间式微,上世纪90年代以来,茶山的茶农烧饭炒茶基本就是一口锅,少有人会去关心工艺上的差别。10年前普洱茶重回大众视线,大的茶企开始直接收购鲜叶,工艺的重要性在原料产地的炒作下逐步被淡化。
有5年的时间,陈晓雷在收茶之余,遍访茶山,向一些制茶老人讨教制茶工艺,然后,结合书本上学来的理论和自己的领悟,用收购来的鲜叶,一一进行实践创新。最长的一次,陈晓雷在茶山一呆就是半年。
京剧业内有一句行话“不疯魔不成活”,指的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深一步讲,是一种境界,一种极度痴迷的境界,无论对戏还是对事物,具有一种深深的迷恋,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全身心付出。
在制茶工艺的追求和学习上,陈晓雷就把自己活成了“不疯魔不成活”。
茫茫深山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清脆的虫鸣回荡在幽谷,呼吸着山野花香的空气,感受着山风拂面的清寂,不是任何一个都市人都能忍受这种渺无人烟的孤独与寂寞。
陈晓雷坚持下来了。
回忆起那几年的生活,陈晓雷反而觉得那才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寻茶之路的艰辛,除了热情更需要坚韧的毅力,军旅生涯对他精神和体能的塑造,成为他十余年茶山经历的重要支撑。
2016年6月,“失踪”了数年的陈晓雷终于回来了,他带着一身大自然古树茶的灵气出山了,并着手传承重塑百年前的老字号——守兴昌,凭着一手高超的制茶工艺,在普洱茶界里崭露头角。
“看锅做茶”理念第一人
在过去10年里,50年历史的普洱茶饼价格已经翻了至少50倍。至于百年历史的茶饼更是处在有价无市的火爆境地。对于它们的口感,更多的是依赖收藏者的描述。因为这些完全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并经历自然发酵的普洱茶饼日渐稀少。没有一个收藏者舍得喝这些比黄金还贵的茶饼,它们的收藏价值远远大过它们的饮用价值。
普洱茶被称为“可以喝的古董”。陈晓雷在学习领悟中发现,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根本原因是酶这个元素在起作用。老一辈的制茶大师在长期的探索中有了“低温杀青”的概念,这里的“低温杀青”并不是指锅的温度,而是指杀青时鲜叶的温度。陈晓雷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如果鲜叶在杀青的过程中,叶度达不到55摄氏度,就会出现黄叶、红梗,产生大量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影响茶叶品质。只有鲜叶温度快速达到55摄氏度以后,酶才会被钝化,才会停止发酵。但酶有一个死亡临界点,温度超过73摄氏度以后,鲜叶里面的酶就会被杀死,变成绿茶的工艺了。
所以,普洱茶杀青时的叶温必须保持在55摄氏度—73摄氏度之间,这样酶就会被钝化而不会被杀死,制成的茶饼在以后的保存或运输过程中,随着温度、湿度、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被钝化的酶又会逐步发酵,让普洱茶越陈越香。
陈晓雷一直强调“三分原料,七分工艺”这个制茶理念,在同等条件下,制茶工艺越好,茶的品质就越高。
“重视工艺,精研工艺,是因为我不想辜负每一片上好的茶叶。”陈晓雷说,每一道工序都带着手的温度,体现的是制茶师对每一片茶叶的理解和诉求。
《制茶学》里提出了“看山做茶、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的理念。在陈晓雷的理解和领悟里,一个地方土壤、气候、温度、湿度、降雨等生长环境的不同,决定了生长出的茶叶会不一样,必须根据各个山头的特点微调制茶工艺;春茶、夏茶、秋茶在含水量、长短、老嫩度等方面不一样,制茶工艺也要微调;加工茶叶的时候,由于茶与茶之间情况不一,标准的高低也不一样,也必须选择不同的初制工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领悟后,陈晓雷首次提出了“看锅做茶”的理念。意思是根据锅的大小、厚薄、升温的快慢程度不同,在杀青的时候也要选择不同的杀青手法。
这些在外行人眼里听起来玄之又玄的制茶理念和工艺,对于陈晓雷来说却是融入骨髓,宛若本能。普洱茶的制茶工艺,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来套用在所有的制茶工序上,靠的完全就是制茶人的领悟和经验积累。
制茶工艺的传承与危机
商业社会,一旦利益驱使,往往就黑白难辨。在普洱茶界,有人是为了生意而做茶,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所以市面上就出现了“老班章9.9元包邮”这样的笑话。而有的人,因为热爱而做茶,茶永远都放在第一的位置,这样的人首先他是一个茶人,然后才是一个茶商。
陈晓雷无疑是后者。
陈晓雷给自己的定位是非著名茶人,一个承上启下的手艺人,既要继承老一辈留下的制茶工艺,还要把他们这一代融合并创新的制茶工艺传承下去。所以他从2014年起,每年都要开办“制茶工艺传习班”,把普洱茶的制茶工艺传授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员们,每年夏季,他会应邀参加10余场行业内的讲座,分享普洱茶制茶工艺和领悟心得。
但有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是,人力成本带来的巨大压力,推动了茶叶机械化发展,实现产能与效率的双轨追求,成为诸多茶企选用自动化加工设备的最大动力。由此,手工制茶或许就会逐步变得稀缺甚至走向消亡。
在陈晓雷看来,无论机械再怎么先进,它毕竟是一个没有感知的器物,不可能在制茶工艺上做到细微的调整,正如机械画出的油画一样,无论再怎么漂亮也不可能成为艺术。
一项高超的手艺是匠师们漫长时间沉淀的智慧结晶、是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具有存在理由及实用性。手工,可以让手工者所制出的东西更有个性,更具有文化内涵。普洱茶的制茶工艺也是这样,通过高超的制茶工艺制作出来的茶,更能够展现普洱茶的个性和特色。
如此,便可以理解陈晓雷对制茶工艺的坚守:手工技艺,是灵魂,是根。
俗话说,制茶比种茶难,功夫不到白流汗。随着机械化的越来越普及,坚守制茶工艺,愿意辛苦制茶的人越来越少了。要如何把普洱茶的手工制茶工艺保护和传承下去,是陈晓雷一直忧心的一个问题,也是整个普洱茶行业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