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中国现代法治根基
——读《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有感
《中国现代法治及其历史根基》是一部为法治中国建设绘制蓝图又努力挖掘其历史根基的宏大著作。在本书中,西北大学教授段秋关从历史出发,试图用现代法学的视野与比较法学的方法,阐发、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对古今中外法治思想进行深入分析梳理。
该书开篇开宗明义地指出现代法治是什么,为什么建设“法治中国”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作者给出了重要依据:从中国历史根基中寻找。
本书上卷,作者将法治定义为现代国家的运行模式,指出法治的本质是保障维护公民权利,控制国家权力。作者从源头上阐释、梳理道德的涵义指出,要把道德与法律结合起来,即依法治国与以德育人相结合。作者还总结出了从古至今国家运行的基本模式,即神治、人治、法治、自治。神治奥秘玄妙,人治直接有效,法治稳定可靠,自治乃理想模式。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必须实行民主政治,建设市场经济,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保证司法独立,维护公平正义等。
在下卷,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法治拥有自己的本土资源与历史根基,只是隐藏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不易被察觉,或者难以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人们需要从中国古代的“法治”宝库中追寻足迹,吸取养分。需要认真挖掘、梳理与更新。但作者强调,古文中的“法”不等于全部法律,不可将“礼”“德”等同于道德,不可将“上天”与西方的“上帝”画等号。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将中国古典法治的基本内容逐一进行了梳理。比如,墨家代表平民工匠发声,主张人人“兼爱”即平等博爱,主张“交利”即互利双赢;道家提出一切国家制度及其活动设施,都应合乎“自然之道”即客观规律;法家对“法”的系统论述构成了传统法律观的主干,与西方当代的形式法治理论不谋而合等。
纵览全书,作者旨在强调:每个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信仰、道德追求、现实国情、政权性质,决定了其依法治国的表现形式不同。当下中国,应立足本土实践,开发选用本土资源,在充分吸取世界上成熟法治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笔者认为,本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法理学素养和高深的历史学功底。全书对法治的概念、特色,尤其是法治理念与思维,法治国家基本要求与不同形式,建设途径与方式进行了专论,对法治中国历史根基的挖掘,有理有据,充分体现了学者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令人钦佩。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研究生。本文指导老师为西北政法大学褚宸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