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僵尸车”事件引发的思考

编者按: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西安一辆僵尸车违停一年之久,城管称联系不上车主。但记者根据车主留在前挡风玻璃上的手机号很快打通了电话。该事件引发关注,本报邀学者探讨。


 

据陕西广播电视台主办的陕西网络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组报道,425日,记者在西安市碑林区的振兴路上发现一辆车满身是灰且车胎完全瘪掉的僵尸车。附近市民称,该车在此已停了一年之久,且多次被贴罚单,其长期占道但一直未被拖走。记者以普通市民身份前往西安市碑林区城管执法大队反映违停问题。工作人员称该地段属于附近小区物业管辖,自己只有贴条权限,没有拖车权限。当记者表明身份后,城管称联系不到车主。可是,记者根据车主留在前挡风玻璃上的手机号一秒钟打通了电话。车主表示,因为车报废了,就索性把车停到道沿上不管了。至于为什么不找拖车拖走,车主称没人联系他挪车,没有执法部门与他联系。该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辖区交警部门赶到现场,协调拖车将这辆违停一年的僵尸车成功拖移,而拖车是属于城管部门的。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代步工具。城市中也经常会出现大量长久不使用的车辆停在马路边,有人将此称为僵尸车。它们满身灰尘、外观残旧破损、轮胎干瘪、逾期未参加安全检验、保险过期,甚至有的已失去了使用功能,因无人问津,形似僵尸,故这些车被形象地称为僵尸车。它可能出现在城市各个角落,既影响市容,又占用公共资源,还给市民日常生活和出行带来一定安全隐患。但此次媒体报道的西安僵尸车违停事件,折射出的部分地方政府懒政庸政行为以及行政不作为等,值得深思。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有积极实施行政行为的职责和义务,应当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状态。简单说,行政主体未履行具体的法定作为义务,并且在程序上没有明确意思表示的行政行为。政府行政不作为,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政行为,它不仅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更透支了政府的信用。该事件中执法机关久拖不办、久拖不决,将原本一个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件弃而不管,不但对附近居民的出行造成了不便,而且导致市容市貌形象降低,损害政府公信力。

笔者认为,由此次媒体报道的僵尸车事件可以看出,不管是由于执法部门不作为还是由于当地政府懒政庸政造成的僵尸车违停,其都说明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方法存在大量急需改进的地方。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思想教育宣传。一切工作都源于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锋,对于此问题的发生大多是工作人员的思想出了问题。应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使得政府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到位。要让政府工作人员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思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其次,改革现行体制机制。切实强化正向激励机制,对真抓实干的地方和干部,加大奖励支持力度,鼓励从实际出发竞相抓发展、干事业;需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鼓励政府人员敢做、敢干,消除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错误观念;优化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奖励和提拔勤政的政府人员,教育和惩戒庸政懒政的政府人员,推动政府人员积极作为;健全完善问责机制,严肃追究庸政懒政的政府人员的责任,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最后,完善公众参与与监督机制。公众是政府的服务对象,政府的效能如何,公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公众的眼睛也是最雪亮的,政府做得好或是不好,公众是最有体会也是最了解的。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府绩效考核公开透明化;要增强公众对政府绩效考核的实质参与,提高公众评价的权重以及落实评价结果的刚性应用。

李克强总理曾强调:为政不廉是腐败,为官不为也是变相腐败。仕而废其事,罪也。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要廉政又要勤政,更要积极奉献。面对复杂的社会治理形式,各级政府应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政府的公信力,营造更加健康有序、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