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手机控”怎么“控”

青少年沉迷手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有效控制,让孩子远离手机,各方都发出了不同声音。

 

  今年刚满13岁的王奇(化名)因玩手机成瘾已经休学在家,他的母亲非常痛苦。王奇的母亲说:“我很无奈,为了孩子的事,我每天都休息不好,白天还要上班,我真希望这一切发生在我身上。”

  其实,类似于王奇这种情况并不是孤例,未成年人玩手机成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有数据显示,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中国中小学生智能手机拥有率已经达到近70%。某款一直火爆的游戏总注册用户人数有2亿多,而青少年用户就占一半以上。

  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健康使用智能手机,成为当务之急。

用陪伴转移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我家娃娃小,才上小学,小孩说太无聊了,才看手机,如果能有人玩,几乎就不看了,问题是,家长老是看手机,小孩自然而然就爱看了。”江苏徐州的一位学生家长丁浩面对记者采访如是说。

  丁浩所说一语中的,这也是许多家长所关注的问题。

  丁浩还说,上课玩手机就跟我们开会打电话一样,肯定不对,学生玩手机就得控制,但现在的手机太智能,已经成为人的肢外器官。“家长和老师估计也离不了,也不能一刀切,你切也切不动,得利用好它。”

  张品家在陕西的一个县城,她家的孩子也是处于小学阶段,孩子玩手机成瘾也让张品夫妻头疼不已。张品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家长以及家里的环境很重要,很关键。

  她说,老师在手机上布置作业,家长尽量不要玩手机。有时候,家长不玩其他的小孩玩,也会勾起自己孩子想玩手机的欲望。

  她认为,学校教育是一方面,如果家长能自律,能管好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制造好的家庭氛围,孩子肯定也会养成好习惯的。归根结底,家庭教育很重要。

  北京的一位学生家长常鹏在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孩子过早接触手机肯定是不好的。因为手机的信息量非常大,孩子过早接触大量信息,容易让孩子单纯的心灵变得复杂。而且,长时间玩手机非常容易造成孩子近视。

  他认为,手机里可以下载一些有益儿童学习的小软件,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比如做完作业可以奖励玩手机15分钟,帮做家务可以奖励10分钟。这样既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控制玩手机的时间。

  他还提出,孩子去学校建议不要带手机,他觉得这个完全不必要,孩子大多数每天都有家长接送,有紧急事件,老师也会联络。实在不行,买只有联络功能的儿童手机,一定不能给孩子配备智能手机。小孩自制力太差,手机诱惑力太大。带进学校,肯定会影响学习。

  北京的另一位学生家长王智力说,他支持教育部的关于不能利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新规。“孩子每天都在做网上作业,一不盯着就开小差玩游戏了。”

  河南的一位学生家长徐威说,家长陪伴的时间长些也能有效控制孩子玩手机。他举例说,星期一到星期五上午上课,中午在学校就餐和同学玩,放学写完作业带着锻炼一下身体就该睡觉了,没时间玩;星期六上午有兴趣班,下午去新华书店看书,晚上没啥活动就让他玩一会。星期天带着出去走走找小朋友玩,压马路……“基本不在家呆着,所以孩子也基本没有玩手机的时间了。”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作的周俊华表示,如果想让孩子养成不依赖手机的好习惯,平时可以用阅读带孩子进入丰富多彩的世界,用陪伴转移他对手机的依赖。

建议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关于学生玩手机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也进行了建言。他们认为,应规范中小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行为,甚至全面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智能手机在中小学生中的使用弊大于利,因此他建议,学校应该全面禁止智能手机进入中小学校园。

  肖胜方还建议学校完善校园公共通讯系统,在教学楼、宿舍等位置设立更多的固定电话;另一方面,手机制造商可以生产“非智能手机”专门供中小学生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贵溪市樟坪畲族乡乡长雷燕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还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的建议》。  

  雷燕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中小学生而言,智能手机在与家人联系、查找学习资料等方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危害,如影响学业、造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影响心智发展。“一方面学生容易形成攀比之风,觉得自己手机的款式、功能不如其他同学,盲目追逐的后果是带来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网络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会给学生带来不健康的心理甚至意识形态的不良认知。”

  因此,雷燕琴建议出台文件法规,禁止智能手机进校园。

  记者在网上检索发现,除全国人大代表建言外,在各地的两会期间也有许多代表、委员关于禁止手机进校园提出了建议和议案。

  山西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就曾建议严禁山西省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智能手机。

  海口市琼山中学在20175月,还为此发布过《海口市琼山中学禁止学生携带智能手机进校园倡议书》。

  倡议书建议,学生携带手机是为了方便与家长、同学间的联系,能接打电话的按键老款手机完全可以达到联系的目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变化,不少同学都配有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邵某是河北省阜平的一位老师,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她们学校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管理非常严厉。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首先给家长沟通不让孩子带手机进学校,之后如果孩子带手机进校园就没收一周,一星期后让家长来取,再次查到该学生玩手机时就直接将手机当场摔坏,以此来震慑学生。

  她说,从目前来看,该做法效果还是比较明显,很多学生基本不敢在课堂上或者课间玩手机了。

应出台相关规定进行防控

  关于青少年使用手机问题,相关部门也相当重视,并频频出台相关文件来遏制这种现象。去年,教育部就曾发布《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并提出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家长陪伴孩子时应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并提出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

  随后,山东、湖南湘潭等省市也出台相关规定,严禁中小学生在校内使用智能手机。

  不久前,教育部门也颁布新规不能利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并明确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完善管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其实,关于利用手机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在此之前,福建、山东、浙江、陕西的教育行政部门已出台过相关规定。

  除此之外,各游戏机构也在对防止青少年使用手机而作出努力。如腾讯近日又宣布,将在未来一款新游戏中启动16+”试点。这一举动,将未成年人玩游戏的限制进一步升级。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16+”就是根据健康系统的公安实名校验结果,年满16周岁的用户才可以获得系统授权,直接登录游戏体验。而在游戏中,16周岁及以上的未成年用户仍会受到健康系统防沉迷规则的管理,每天限玩2小时。

  最后,北京的一位学生家长董金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只有家庭的有效控制、虚拟网络环境的治理、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尤其是课外时间的有效利用,才能真正防止青少年不会沉迷于手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