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方法论的经典教科书

——克莱默《法律方法论》中译本面世


说起克莱默,不得不提及其毕生极为重要的著作《法律方法论》。该书内容之丰富、充足,案例之生动、有趣,用字之精简、考究,逻辑分析之条理、清晰,语言风格之精确、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值得推荐。瑞士联邦委员会前任委员阿诺·德科勒曾经这样评价奥地利科学院和米兰隆巴尔多科学院院士、瑞士巴塞尔大学私法学教授恩斯特·A.克莱默的《法律方法论》。

本书的译者德国波恩大学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周万里认为,在当代法律方法论领域中,有两本权威、领先的教科书,一本是德国著名的法理学家伯恩·魏德士的《法理学和法律方法论》,另一本就是克莱默的《法律方法论》。在法律方法论研究领域,这是一本绕不开的巨著。

 

瑞士法律方法论的权威之作

法律方法论是一门关于法律适用方面的实用性学科。周万里说,如果把法律比作产品,那法律方法论就是产品说明书,告诉法律适用者应当怎么适用法律,就像产品说明书告诉用户应当怎么使用产品一样。

周万里表示,早在19世纪初,德国法学家弗里德里希·卡尔··萨维尼就把法律解释方法视为一门技艺。1960年德国著名民法学家及法哲学家卡尔·拉伦茨的著作《法学方法论》的出版,标志着法律方法正式成为一门学科。近10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也越来越重视法律方法论研究。比如,萨维尼的《法学方法论讲义》、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等外文译著相继出版,国内法律方法论研究代表学者陈金钊的《法律方法论》等陆续出版。

据周万里介绍,本书的作者克莱默是奥地利当代法律方法论研究领域的集大成者。其曾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民商法和方法论,曾参与《德国民法典慕尼黑法律评注》(1-5)、《瑞士债法伯尔尼法律评注》《奥地利企业法典施特劳伯法律评注》(1-4)三部权威法律评注的撰写。

克莱默的这本《法律方法论》,是其以在瑞士圣加伦大学、巴塞尔大学讲授法律方法论使用的讲义为基础整理发展而来。该书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德语区国家,被很多著名大学法学院当作教材使用。其已经成为瑞士法律方法论的权威和不可替代的作品,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引用率极高,也是畅销书

 

教学相长中完成译著

周万里说,他与这本书相识已近10年。2009年,到德国波恩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他一接触到这本书就被其精妙的论述深深吸引住了,“10年,我至少读了20遍。”20172月,周万里正式着手翻译本书。在此期间,他多次得到了本书作者克莱默的支持。

首先,克莱默帮周万里向瑞士的出版社获取了本书的翻译授权。此外,译书时,遇到词语、段落理解等问题,周万里会记录下来,形成问题清单发邮件给克莱默,克莱默也会一一作答,这样往来的邮件有几十封

为了将书中内容翻译得更精准,2017年、2018年七八月份,周万里都会利用暑假时间,到德国查阅大量本书脚注中提到的原版图书及相关文献资料。在此期间,他两次从德国转道到瑞士拜访克莱默,与其面对面交流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探讨法学方法论相关问题。

此外,因为本书的前身就是讲义,在译书期间,周万里在教学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应用相关内容,为学生授课。每年上半年,周万里会为华东师范大学法学专业本科大二的学生讲授法律方法课程。在翻译本书过程中,他专门为学生印发了相关内容,使其可以更早地接触到国外法律方法论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有不懂的地方,我也会及时进行修改调整,使译作文字更加简练易懂。

 

适合各层次读者阅读

周万里说,虽然本书看起来不厚,但是它内容全面,几乎涵盖了法律方法论的所有问题。和同类专著相比,本书内容非常简练,结构清晰,可读性很强。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正文和脚注两部分。

正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法律方法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任务等。第二章,法律解释方法,介绍了自萨维尼以来四种经典的解释方法或因素(包括文义、体系、历史、目的)等;第三章、第四章分别以受约束的法官法、超越法律的法官法为主题进行了论述;第五章,主要关注了国际货物买卖公约等国际法中的方法论问题;第六章,主要是克莱默对于传统法律方法论的批判,包括对规则怀疑主义前理解理论动摇法律方法论的回应等。

脚注部分体量很大,既有文献、判决的汇总,又有作者本人的评论。周万里说,它适合研究生和学者深入阅读。有时脚注内容会占三分之二版面。周万里说,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凡是书中脚注提到的书籍,只要能找到中译本文献的,他都会标注中译本书籍相关信息及被引用内容出现的页码。

周万里认为,本书的正文部分适合法律方法的初学者阅读,脚注部分适合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阅读。如果要对本书读者群进行定位的话,那么我可以说它适合学生、研究人员、法官、律师、执法人员以及所有对法理论和方法论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周万里表示,他希望能够通过翻译这本书,为国内读者提供一部非常优秀的法律方法论教科书,让读者了解德语区最新的法律方法论研究方面的相关成果,并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一些学者对法律方法论的研究热情。

在周万里看来,本书正文简练,脚注量庞大,可读性强。就类似题材论著的创作而言,它对国内著书者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