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的眼》:具有警示意味的世情书
乍看李佩甫的中篇小说《杏的眼》(《小说月报》原创版2019年第1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王蒙的短篇小说《夜的眼》,以为两文都属于意识流写法。细读之后,方知弄错了。《杏的眼》倒是跟作者的长篇小说《平原客》(花城出版社2007版)一样,都是具有警示意味的现实主义力作,皆可称为世情书。《平原客》以现实生活中副省长杀妻为蓝本,书写中国国情,其中的人民警察赫连东山为了侦破副省长杀妻案,遭遇了重重阻力,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可谓触目惊心。虽然《杏的眼》中的主人公祁小元只是一个副股级,远远不能与《平原客》中那个副省级干部相比,却具体而微,揭示的社会问题相同,那就是关于权力的思考。
两文皆直指势利人心,道出了权力的两面性:权力一方面可以换得金钱和荣光,另一方面也容易让人丧失节气,被人利用,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杏的眼》中那个自称在天安门站过岗的祁小元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后只是当了一名协警。他敬业爱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乐在其中。当他在暴雨和暴雪中坚守岗亭时,刚好被市委书记关相如看到。关书记被祁小元感动了,祁小元的命运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瞬间由一个站马路的协警转为一名正式交通民警。不言而喻,祁小元是因权力才得以改变命运的。
不久,祁小元在一次执勤时,因为勇敢地拦截毒贩的车辆,被《平原早报》大力宣传,关书记看到报纸后,便带上随从去医院看望他,市、县公安局领导自然紧紧跟随……
“不管怎么说,祁小元因祸得福。这一年,他被评为勇擒歹徒的优秀民警……”祁小元的好事可谓接二连三,很快被任命为县公安局车管所的副所长。祁小元这个股级干部虽然官不大,却有一定的实权。老乡王宽找上门来,请他写一个条儿。当时,他就知道这是违反纪律的,不想写,但是看到母亲满眼泪花地看着他,他的心软了,写了一个条儿,并且盖上私章,特别注明“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给予办理”。
王宽用这个条儿一下子就办成了五本驾照。远亲近邻获悉后,提着礼物蜂拥而至,结果都很失望,因为祁小元把他们给挡回去了。读到此处,说明祁小元还是敢于坚持原则的,还像一个副所长,还像一个人民警察。
事实上,祁小元不该批写第一张条儿,就是这张条儿埋下了定时炸弹。王宽是家乡能人,他可以替祁小元的母亲作主,替她收下村里人送给祁小元的彩礼,然后用喜糖作为回报。王宽拿到祁小元的字条后,就学着模仿祁小元的字体,又仿着祁小元的章印刻了一个祁小元的私章……
后面的故事就不用讲了,祁小元被削职为民,不仅副所长做不成了,警察也做不成了,甚至不知所终。小说结尾处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也没有现身,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不言而喻,祁小元祸福皆因权力。因为有权的关书记的关心,他才拥有一点权;也因为拥有一点小权,他才犯错误。关键是他的头脑没有时刻保持高度清醒。
王宽送给祁小元干股(钱)时,被祁小元当场拒绝。他又把钱送给祁小元那个读大学的妹妹。祁小元得知后,马上让妹妹把钱退还给王宽。
由此可见,祁小元管好了自己,也管好了自己的家人,按道理来说,是不会出事的。后来为何还是翻船了,问题出在哪儿?窃以为,祁小元思想不够坚定。王宽给他钱时,他没有收。但是王宽给他做思想政治工作后,他的内心就不坚定了。王宽对他说:“实话跟你说吧,哥,这钱就是你不拿,有人拿。就你车管所那经办人老崔,崔国定,是局长他亲侄儿,办一个(驾照)我给他三百。他可都收了呀!哥呀,我知道,你想当个干净人。可这就是一池子浑水,你干净得了吗?”祁小元听后有些恍惚,这就是他思想动摇的写照。
正是王宽的一番话让祁小元心理不平衡。在杭城的那顿酒更是使他加速奔向了违法犯罪的深渊。祁小元去杭城开会,因购不到返程的火车票,便给在杭城工作的家乡人夏保生打电话。夏保生马上就赶到了他所住的酒店楼下。“当晚,祁小元就那么稀里糊涂地被夏保生拉到了杭城西湖边上,一家名为西湖春天的酒楼里……”不久,上百号在杭城工作的家乡人轮番给他敬酒,口口声声发自肺腑地感谢他。
等祁小元酒醒后,他回忆当天晚上一个乡亲说的话。“他说:爷们儿,你这是积德呀!这是积德吗?”祁小元记得没写过几张条子,怎么会有这么多人都说是他批了条子呢?他没有弄明白。如果那个时候,他能引起警觉,及时地反省自己,及时制止王宽的行为,好好地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就不会遭致此后的大惨败。
最致命的是他被人灌醉了,还被人抓住了把柄。等到他从杭城回来后,无怪乎能人王宽咋咋呼呼地对他说:“哥,元儿哥,听说你去了杭城?咋样啊,这回开眼界了吧?我就听说,洗了吧,按了吧?那杭城的姑娘……”再后来,王宽找祁小元办事就畅通无阻了。“他们谁也没再提银行卡的事。当然,王宽仍然每月往卡里打钱。”
不言而喻,中篇小说《杏的眼》警示意义十分明显,那就是告诫人民警察要慎用权,用好权。如果祁小元把好了第一道关,也就是不给王宽写那个条儿,王宽也就不会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