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娟委员:心系家乡,为西部人民发声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的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不仅关注高校的教育问题,还对高原群众的健康、青少年安全教育、高原警察减负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调研,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月6日下午,参加完小组讨论的全国政协委员、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莉娟快步从会议室走出,略显疲惫。但是,当提到她所关注和熟悉的藏区教育发展等问题时,李莉娟又变得兴奋起来。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必须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需要更多地了解群众的需求,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教育水平,为促进社会治理工作培育大量的优秀人才。”李莉娟说。

呼吁社工纳入公务员岗位

    2015年,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申报了公安学本科专业,主要开展汉藏双语公安本科教育。

    2018年,李莉娟先后前往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展开调研。“基层非常需要汉藏双语的法律人才,但是在基层存在一个现象,因为汉藏双语的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薄弱,在招考过程中,如果成绩不是太理想,就很难胜任汉藏双语警察岗位。”李莉娟说。

    李莉娟又提到,因为青海地区高原反应,寒冷,环境恶劣等问题,很多人上岗后一两年便会离开,这会大大影响到工作。

    藏区的警察工作是非常繁重的,李莉娟调研黄南州的时候发现,基层警察一年的休假时间仅有7到14天。基于此,李莉娟有了一个设想。“其实藏区警察有一部分工作并不是本职工作,这种情况之下,我希望把警察的这部分职责让专业的人去做。”

    李莉娟指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政府在社会很多领域中逐渐难以发挥作用,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是小政府、大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参与进来;同时民族地区政府因财力物力及在很多领域因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专业化,进而不能很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民族地区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因缺乏较高层次的双语人才,在文化、语言的沟通不畅导致社会治理成本的升高。

    李莉娟认为在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去做润滑剂,比如在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校园欺凌、老年人养老的康养结合、医院对病人的临终关怀、对藏区老百姓的政策、法律宣讲、扶贫工作中的扶智、司法领域中的社区矫正工作等都需要专业社工去做相关工作。

    李莉娟建议,加大西部偏远落后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力度,尤其是民族地区民族社工的培养。在公务员招考中,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通过公务员岗位中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并达到节约社会治理成本的目的。

关注高原百姓健康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的国家。居住海拔超过2500米地区的人群中有5%-10%的人会患上慢性高原病,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50岁时高达30%。而且,在我国四大高原区域,慢性高原病的83%患者都集中在青藏高原,且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冬天的时候,青藏高原的老百姓就容易患上高原肺心病,特别是高原心脏病,还对身体有其他方面的慢性损伤。”李莉娟说。

    今年李莉娟带来一份提案,建议在国家医学中设置高原医学,并以青海省为依托建立国家高原医学中心,整合全国高原医学资源。

    为什么选择在青海设立中心,李莉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高原医学专家吴天一院士、吴世政、格日力教授在青藏铁路建设、青海玉树大地震期间紧急救援了多例高原脑水肿、高原肺水肿、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急危重症患者,积累了丰富的高原病救助经验。国际高山医学协会(ISMM)还向全世界正式发布了慢性高原病(CMS)诊断标准——青海标准。

    “青海省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比如天然实验的场地、气候等条件,而且高铁也建成了,方便高原聚集诊治。基于此,我希望通过这个提案可以呼吁起来,将全国优秀的资源汇聚到这里,为整个高原服务。”李莉娟对记者说。

急救应该从娃娃抓起

    在李莉娟心里,教师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感动生命的神圣职业。毕业后,李莉娟放弃了留在上海工作的机会,怀揣着一种朴素的家乡情结,回到青海,至今已经执教19年了。

    通过政府购买将海姆利克急救法等急救课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是李莉娟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另一个提案。“我希望通过这个提案可以实现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安全知识,对我们整个社会来说,人人都有救人的能力,人人都有被救的机会。”

    李莉娟向记者介绍,每年儿童意外伤害在我们国家比例是比较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儿童发生意外伤害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绝大多数在儿童身边的人不知如何应对,失去了0-8分钟的黄金“抢救时机”。

    “青少年儿童因缺乏科学、系统的急救方法而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延误救命。急救专家提醒,急救措施得当,很多意外伤害死亡都是可以避免的。”李莉娟说。

    一年来,李莉娟围绕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社会工作等方面展开调研。她发现,在政府投入的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中,更多的侧重在防火与预防地震方面,而缺少自救、救人的基本技能讲授,尤其在西部偏远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中更为严重。

    李莉娟为此建议,在学校安全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政府从医院购买急救课程,聘请医务专业人员为中小学生教授自救互救知识,如海姆利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法、烫伤救助的办法等等,提高中小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中小学生将学到的安全急救知识对父母进行再教育,进而也达到教育家长的目的。

    “通过政府购买能够把急救知识纳入小学安全课程中。对孩子从小学开始进行生命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急救应该从娃娃抓起。”李莉娟说。

    “应把游泳课程也纳入安全教育课程中去。”李莉娟提到,在此基础上,每年夏季是儿童溺水高发季,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会下发安全教育警示的文件,警示中小学生不要去水边游玩,不要轻易下水救人;中小学每年举办应对火灾及地震的安全演练,但是她认为从保障儿童生命安全,提升青少年儿童对生命认识的角度,仅仅通过下发安全警示教育文件及目前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需求。

    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李莉娟建议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将游泳课纳入中小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或体育课程中。游泳学习具有学习时间周期短、青少年易学习的特点。在中小学中开展游泳课程教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为重要的是对青少年儿童生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