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应是怎样的人?

——《律师应是怎样的人》再版


 

律师应是怎样的人?“90律师赵青航认为,不仅仅是法律匠人,还应该有社会担当精神。赵青航2014年开始律师执业生涯,2017年出版《律师应是怎样的人》一书。他说,就像每个孩子都会想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律师也要思考自己应当成为怎样的法律人。201812月,该书再版。

中共浙江省委法律顾问、浙江省律师协会副会长胡祥甫评价该书时说:青航以年轻律师的视角,细察律师职业的特性、执业环境,律师与法官的关系,律师应具有的品质和专业素养,青年律师的困惑、希望与成长之路,身临其境地感悟,独具慧眼地剖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评价说,律师,应该有技术与心术,身法与心法的多重关照才能促其健康发展。青航博士这本书,显然是在这两个维度上都实心用力了,读来颇有启发。

 

亲自参与图书设计

随着执业经历的不断丰富、思考的不断深入,我会不断修订这本书,相信很快还会有第三版。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采访时,赵青航说,这也是对我钟爱的事业的记录与见证。

赵青航说,他24岁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后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大学三年级时出版的学术专著《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制度研究》,曾荣获杭州市政府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大学挑战杯一等奖等奖项。

2016年开始,赵青航利用碎片化时间写作与律师职业有关的文章。目前,已在《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中国律师》等报刊发表文章60多篇。本书收录了其中多篇传播较广的文章。

赵青航说,和第一版相比,再版图书记录了多个用法律武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故事。我不仅要将一个个故事写下来,传递给大家,还要告诉人们:律师是对社会、对他人能起更大作用的专业人士。

除对内容进行修订外,赵青航还参与了再版图书的设计、排版、装帧工作。封面照片中运用的法庭及皂角树,是赵青航拍摄的位于北京东交民巷27号的最高人民法院中区大法庭正门照片,蓝天白云映衬下,国徽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赵青航说,选择这张照片作为封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最高人民法院是中国法律最神圣的殿堂,包括律师在内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都应该尊重它。二是中国法律人应一致推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

 

律师应有的模样

律师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人呢?赵青航在书中引用美国法官罗伯特·N.威尔金的话说,法律人不仅是法律的代言人,还是人类灵魂的发言人。他认为,律师不应该是专业赚钱机器,也不应该天天围在顾客身边充当私人智囊,而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社会担当精神。

赵青航认为,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是律师的执业基础。律师以法为业、以律为师,其执业行为是否规范,不仅影响律师职业的整体形象,而且影响公众对法治的信仰、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

此外,律师还应该成为法律匠人。赵青航在书中写道,专业是公众对律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专业能力是律师的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则是通向专业的捷径。

赵青航在书中提醒青年律师:有志于日后成为优秀律师的年轻人,不要急,要慢慢,把自己的精力、知识、经验与热情、踏实、大气、诚恳等诸多优秀品质熬成一锅浓粥,适时调整火候,拌上佐料,让口味醇厚,芳香四溢。

本书再版时,赵青航提出了青年律师成长的十大禁忌,比如以律师是自由职业为由拒绝坐班,缺乏专业化的规划,忽视执业风险,随意发表不当言论等。

律师应是怎样的人?或许是我们所有律师都应时刻自问的问题。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蒋勇评价该书说,本书将执业以来的心得娓娓道来,真挚细腻,亦不乏关于这个职业的真知灼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秘书长李海伟说,只有个体律师发展良好,整个律师界才会健康向上、欣欣向荣,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