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 国际化 跨学科

经过不到40年的发展,中国海洋大学目前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了“海洋”“国际化”“跨学科”三大特色。


——桑本谦谈中国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教科研特色

 

“以传统法学教育为基础,以跨学科研究为突破口,聚焦国家海洋事务发展,培养涉海法学特色人才和综合素质全面的国际化法律人才。”日前,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院长桑本谦接受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起源于1980年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研究所的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学科,已形成显著的“海洋特色”“国际化特色”“跨学科特色”。

1994年设立法律系,20189月经建制调整重新成立法学院,经过不到40年的发展,中国海洋大学拥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法学专业不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还形成了以研究型和国际化为导向的法学教科研体系。

 

三大特色

记者:资料显示,贵校法学教育起源于1980年成立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研究所。请简要介绍一下贵校法学教育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变化?

桑本谦:1980年,为配合完成国家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任务,我校组建了海洋法研究所。这算是中国海洋大学法学学科的起点。1994年,学校在海尔经贸学院设立法律系,1996年开始招收国际经济法专业本科生,1998年以法律系为主体成立了法学院,但那时学院由好几个学科混合在一起。

2001年,我校法学院成为国际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同时依托环境资源管理专业招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至2005年,法学院先后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经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专业硕士以及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的授权单位。2006年学院成为环境与资源法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获得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这个阶段,我们法学学科重点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2007年,法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合并成立法政学院。2011年、2012年,法政学院先后成为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随之建立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法学学科开始全面发展各个二级学科,力图补短板,提升综合实力。

经过几年积累,2018年,学校决定再次调整建制,以法律系为主体重新成立法学院,20189月,正式成立法学院。学校拟定目标是,建成一所有实力、有特色、在一些领域做到国内领先并能追踪国际前沿的高水平法学院。

记者:经过多年发展,目前贵校法学教育形成了哪些独特理念?有何突出特色?

桑本谦:首先,我院的法学教育,配合中国海洋大学的总体发展战略,目前已形成了显著的“海洋特色”,即以传统法学教育为基础,聚焦国家海洋事务发展,培养涉海法学特色人才。同时,学院注重引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深入参与咨政服务导向的科研训练,有目的地培养满足国家海洋事务发展,使其能够胜任维护国家权益及参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

其次,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也是我院的一大显著特色。中国海洋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法学)项目,是全国首个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高校联合举办的法学本科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自2015年开始招生以来,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项目所在的法学院与外方密切配合,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水平国际化法律人才、服务国家法治建设为办学宗旨为目标,运行顺利、特色突出、成效显著。

第三,经过多年积累和探索,我院的法学学科尤其注重法律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力图培养学生使其掌握方法迥异的思维方式。法律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是现当代法学发展史上一次真正的知识革命。我校法学学科起步较晚、人数较少,但抓住了这次知识革命的历史机遇,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弯道超车的潜力。

 

研究型和国际化教科研体系

记者:目前,贵院专业设置情况如何?请详细介绍一下贵校法科建设情况。

桑本谦:我校法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东省品牌专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山东省级重点学科。目前学院有六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及法律硕士点。本科专业除普通招生外,还获教育部批准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共同培养法学(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

目前,我们法学专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以研究型和国际化为导向的法学教科研体系,在法理学、国际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等学科方向有较为突出的积淀和建树,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在参评单位中排名第19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法学被评定为B档,位居全国第29-44名区间。在“软科”等社会机构评估中,一般排名在全国前20%左右。

但坦率地说,诸如此类的评估和排名意义并不大。要了解一个学院的真实水平,不能只看表格上的数字,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一是去读该学院代表性教师的学术论文,二是到学校听代表性教师的授课。

记者:贵校法学专业生源主要来自哪些省份?现有师资力量如何?

桑本谦:我院本科生源大约三成来自山东省。生源在其他各省分布均匀,东部沿海省份生源略多于西部,普通本科班还有一定比例的新疆和西藏少数民族学生生源。研究生生源中,山东省生源比例更高一些,接近一半,其余部分主要来自华北及华东地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9人,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7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9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及外籍教师22人,占比超过四成。

学院法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生比约为1:3,硕士研究生师生比约为1:4,本科师生比为1:19(本科生包括普通本科项目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目前学院有五个二级学科拥有3名以上教授或博导。总体上,我们师资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但我认为这意味着我院在人力资源上拥有很强的可塑性。近年来,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尤其注重发现、引进国内外最优秀、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

记者:近年来,贵校法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大部分毕业生在什么岗位就业?

桑本谦:近五年来,我院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一般在85%左右,年底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出国及保送或考取研究生占比25%左右,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占比30%左右,进入企业、银行或社会机构占比30%左右,进入律师事务所占比5%左右。

博士研究生年均初次就业率为93%左右,学术硕士研究生年均初次就业率为85%左右。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科研岗位,学术硕士研究生以进入党政机关工作、国有企业和律师事务所、民营企业等单位工作为主,部分优秀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攻读博士。

 

三大主要科研方向

记者:目前,在科研方面,贵校已经形成了哪些特色鲜明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分别由谁牵头、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桑本谦:目前,我院的学术研究机构主要有以下三个:

法律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以我和戴昕教授为牵头人。中心成员均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留学背景。团队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声誉,是学院内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和获得高层次科研学术奖励的主要力量。

极地研究中心,以刘惠荣教授为牵头人。该中心拥有国内最早开展极地法律研究、主持各类极地法律项目最多的团队,也是国家极地立法、国家安全立法和海洋基本法立法的支撑团队之一。该中心拥有“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海洋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两大平台,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咨政报告多次以“专家建议”“成果要报”形式获得有关部门采纳。

环境法研究所,以刘卫先教授为牵头人。其在环境法义务本位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及自然资源非财产性、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果。该团队连续两次主持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持续发表CLSCICSSCI来源期刊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环境法全书》《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环境法评论》等学术丛书和刊物。

记者:贵校官网资料显示,法学学科是贵校“‘双一流’建设方案中规划的五大重点学科群之一——‘海洋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未来贵校法学学科教科研工作会有哪些变化?

桑本谦:我校海洋发展学科群,聚焦经略海洋,致力于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法治建设,支撑国家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该学科群的主体是应用经济学和法学。未来几年内法学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将采取以下重点举措: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推动本科知识重构计划,探索形成富有海大特色的法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招生制度、录取办法及培养办法。提高自主招生比例以及强化相关学科考核内容;增设新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培养方向;建设特色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在科学研究方面,将根据国家海洋事业需要,启动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法治重大攻关专项:在立法研究层面,继续全面承担国家海洋基本法、极地活动立法、海洋调查立法、地方海洋立法的委托立法工作;在司法研究方面,利用最高人民法院海洋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平台,承担相关涉海司法疑难问题法律论证,同时与青岛国际仲裁研究院筹办方合作,打造青岛“一带一路”国际仲裁基地;在执法研究方面,开展海洋权益疑难问题专题研究(如南海权益维护问题、海洋统一执法问题,海洋督查制度研究问题)。

此外,在2018年前,按教育部要求完成极地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创办《极地与深海问题研究辑刊》等学术期刊或辑刊,创设“海权高端论坛”分论坛或者分板块,扩大“中俄北极论坛”规模。

记者:当下,法律机器人等新技术不断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这对法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及法学毕业生就业等,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贵校打算如何应对?

桑本谦:首先,我不相信法律机器人在未来几十年会对法律行业造成很大冲击。其次,如果将来真的发生这种情形,那么我期待这一天尽早到来。我相信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的学生在参与司法人工智能的算法开发和设计方面,会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工程师只有和理解法律经济学的法律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记者: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贵校法学教科研工作特色,您会怎么说?

桑本谦:归根到底是务实。即什么样的知识和理论最有利于法律实践,我们就教什么、研究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