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振宇委员:愿受援人更多 受援人更满意
本报讯(记者张晓娜) 法律援助是国家建立的保障经济困难公民和特殊案件当事人获得无偿法律服务,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公民能够获得法律援助?2019年,司法部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有哪些新举措?对于这些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刘振宇介绍,法律援助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农民工、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和军人军属。
“农民工和残疾人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特别关注的服务对象,也是法律援助的重点服务对象。”刘振宇表示,司法部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主管部门,2018年,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48.1万余件,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5.1万余件。司法部推出的法援惠民生·助力农民工和法援惠民生·关爱残疾人活动,进一步为农民工、残疾人撑起维权的“保护伞”,架起群众与政府的“连心桥”。群众都说:“有困难,找法援。”
刘振宇介绍,近年来,司法部指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让更多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创新服务方式方法,让受援人感到服务更快捷更方便;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法援新格局,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落实。上述举措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刘振宇表示,2019年,司法部将进一步扎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丰富法律援助新内容,让受援人感到更加普惠均等;进一步探索法律援助新方法,让受援人感到更方便更贴心;进一步研究“智慧法援”新模式,让受援人感到更高效更精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服务能力,让受援人感到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进一步加强服务质量评估,让受援人感到更加满意、更有获得感。
今年2月21日,司法部在广州召开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要全面实现普及化、一体化、精准化,法律服务资源有效整合,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到2022年,基本形成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到2035年,建立起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新时代,我期待:愿受援人更多,受援人更满意。”刘振宇最后用这样的结束语表达了2019年他对法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