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职称“破终身”更须师德“立终身”
近日,北京新修订出台了《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管理办法》,高校教师将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聘任实行聘期制,同时将加强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的监管。如“评论文”改为“评成果”、市属高校教师职称不再实行“终身制”、学术不端将纳入黑名单等。
众所周知,将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高校后,由高校根据有关规定自主制定评审标准、评审办法,自主开展评审、自主发放证书、自主使用评审结果。同时,高校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提高教学业绩在评聘中的比重,彰显了职称评聘“以德为先”。如此语境下,北京率先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进行改革,如高校教师将进行分类评价、学术不端将纳入黑名单等;特别是,“评论文”改为“评成果”,打破职称“终身制”,其示范价值不容低估。
可见,高校教师职称“破终身”,更须师德“立终身”。关键是,高校应摒弃对“学术GDP”的盲目崇拜,改进考核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德才兼备是理想的评审与聘任标准,且“德”应在“才”之先。只有让教学的归教学,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才能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并重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