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不富,我心难安”

“村民不富,我心难安”

——记河南省桐柏县农民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汪桂田

  汪桂田,河南省桐柏县城郊乡北杨庄村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党龄35年。几十年来,他牢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情系村民、劳心劳力,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带领村民一起艰苦奋斗,把一个穷村打造成风景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省级生态村。

  1976年高中毕业后,汪桂田干过不少工作,他当过护林员,做过金矿矿长,也发展过“广播电视村村通”业务,虽然这些工作都未给他贫困的生活带来大的改善,但却为他积累了不少创业经验。

  为补贴家用,汪桂田时不时去乡里的造林绿化队“兼职”。造林绿化队的工作给他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是他果断走上了绿化造林之路。在政策激励和乡村领导的支持下,汪桂田很快组建起一只平时30人左右、最忙碌时多达50余人的造林专业队。造林绿化不仅给汪桂田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让这个朴素而又倔强的农民从此与林木种植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注册成立了公司,建起了林业生产基地,看到苗木花卉产业经济效益好,许多村民纷纷效仿,利用承包的山坡地种植苗木花卉增加收入。全村已有50余户村民走上苗木致富之路。

  “在外打拼的这些年,我的心里一直想着怎么为北杨庄村干点实事、好事。”汪桂田常怀着对故土的感恩之心,想为这个偏远而贫困的村庄尽一份心力、谋一条出路,把故乡建设的富饶而美丽。

  汪桂田首先把目光聚焦到解决村民吃水问题上。在他看来,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过去,全村只有一口用烂石头围起来的简易井,因位于河边,不但离村子远,村民取水不便,而且水质也不好。1989年,时任村支书的汪桂田决定修建饮水设施。在他的争取下,县水利局“安全饮水项目”在北杨庄落地实施,解决了全村最大一个组200多人的饮水问题。2015年,他又通过县扶贫局争取29万扶贫资金,解决了4个村民小组500余人的饮水难题。201710月份,他从县水利局争取到50万元项目资金,解决了7个村民小组4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至此,北杨庄村人畜饮水难题彻底得到解决,村民都能在自己的家中用上干净、甘甜的自来水。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交通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北杨庄村地处城郊乡北部山区,距县城约10公里,没有修路以前,北杨庄村通往县城只有一条狭窄崎岖的羊肠小道,车辆极难通行,走路费时又费力。行路难不仅阻隔了北杨庄村民与外界的交流,更延缓了他们致富的步伐。为此,修路一直是村民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多年以前,县政府为解决北杨庄村民的出行难问题,启动了修路工程。2006年,汪桂田再一次萌生了修路的想法。这一次,他打算打通从北杨庄村到大河镇夹山村的通道。这次修路的想法早在他从事造林工作时就已产生,造林过程中,汪桂田还考虑着森林防火、防汛事宜,他意识到便利交通和充足水源的极端重要性,修路不仅有利于护林防火防汛,路通则货畅其流,村民发家致富更有盼头。汪桂田下决心把两村之间的路修通。修路需要资金,但当时北杨庄村集体既没钱也没有项目支撑。路是必须要修的,汪桂田默默地从自己家里拿出一些钱,又和邻村的干部们多次沟通协商,在邻村支持下,双方齐心协力修筑了一条毛坯路。虽然只是路坯,村民们却很满足。就这样,汪桂田这位当代“愚公”,凭着一腔热血,一仗接着一仗打,硬是把一个偏远的穷山沟,逐步变成了让人羡慕的先进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汪桂田将“为民、奉献”四个字牢刻心间,屡次回村接受组织委托,挑起村里发展的“大梁”。近几年,他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追求。“我的心愿是,通过自己的带动,让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房子越来越靓,环境越来越美,把我们村早日建成国家级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