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机器人推销电话不该拙于应对
你可能想象不到,在骚扰电话的另一端,只是电脑里的一串编码,它每天能打出1000个同样的电话。清华大学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电话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预计2018年增速将达到75%。机器人对人工的广泛替代,让人们接到骚扰电话的频率进一步飙升。
应该说,凡使用手机的人们,没有接到过推销电话、骚扰电话反倒有些不正常。如果经常接到推销电话,很可能导致工作生活受到极大干扰,不胜其烦。尤其是,当拨打电话的是毫无感情的机器人,而接听者却需要浪费口舌加以拒绝或者客套一番再挂掉电话的不对等格局,更是让人崩溃,也加剧了推销、骚扰行为的嚣张气焰。因而,在推销电话已经更新换代的背景下,相关部门不该故步自封,理当创新监管措施,让人们耳根更清净。
“电销机器人”不知疲倦地狂轰滥炸,一方面让推销商家的推销成本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人们则陷入被推销电话全面围剿的灾难之中。这不能不说是监管乏力下,不法者技术革新后所导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尴尬局面。
对此,很难说监管部门毫无责任。从报道可知,该产业能够做大的前提条件有两个,海量的电话资源和运营商批准的拨出线路。中继线路是移动、联通、电信这些运营商批准给企业的线路。开通账号,就可以实现“全国混显”,打一个电话换一个号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大量的信息泄露和运营商随意批准的播出线路,就不可能有“电销机器人”现象的滋生蔓延。
那么,要想有效规制“电销机器人”现象,除严格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外,关键要约束从中牟利的通信部门。如前所述,“电销机器人”背后是通信公司为推销商家提供号段资源,但通信运营商并非白做贡献,而是根据呼出量收取费用。因此,势必严厉惩戒这些甘当推销电话帮凶的通信部门,倒逼其严格审查商家资质,不擅自出售号段资源,同时切实采取技术措施,切断非实名电话的呼入路径。以此切断推销电话的根源,让人们享有清净的环境,不至于沦为推销电话的“猎物”,遭遇没完没了的电话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