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娃”类App被罚一点都不冤

    日前,央视新闻针对以中小学生为用户对象的学习类App,屡次出现涉黄内容、网络游戏等乱象进行了曝光。据悉,在“扫黄打非”部门开展的专项整治过程中,监测核查了“互动作业”“小猿搜题”“纳米盒”等20余个学习类App,责令“互动作业”App停止运营并给予罚款5万元,责令“纳米盒”App关闭问题板块并给予罚款8万元。(19日央视新闻)

    从报道可知,这些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学习类App,却不断推送涉黄、游戏等内容。甚至在某些App中,当记者随机选取了20条滚动内容,里面仅1条与学习相关。由此可见,称这些学习类App为“坑娃”类App一点也不为过,其受到处罚实属咎由自取。从长远来看,还应进一步强化监管、审查力度,从根源上杜绝此类App的滋生和泛滥。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为普及,一些中小学生自然也成了手机控,将手机作为打发空余时间,帮助学习、完成作业的工具。一些学习类App也借此占据了一定市场空间,甚至广受家长和学生欢迎。但披着帮助学生学习的外衣,却不断推送色情、游戏等内容的App,无疑违背了初衷,成为诱导学生走下坡路乃至误入歧途的帮凶。

    根据《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App提供者及应用商店不得利用App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等活动,不得利用App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信息内容。网络安全法更是强调,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暴力、淫秽色情等信息。《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则规定,经营者应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

    纵观这些打着学习旗号的App,完全违反了有关规定,甚至呈现出娱乐化、低俗化、色情化倾向,与促进学习背道而驰。应该警惕的是,这种披着光鲜外衣的App,对未成年人的祸害更大。众所周知,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较差,加之学习模仿能力较强,极易沉湎于不良内容。而且,小同学、小朋友之间的交流,还会增加这些“坑娃”类App的传播力和扩散度。

    尤其是在“促进学习”的迷惑下,一些家长和老师对暗藏的违规信息毫无察觉,甚至会放松警惕,鼓励学生使用App,进一步加大其危害程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学习类App暗藏“坑娃”类推送和信息,早已被曝光多次,如今却依然横行,监管者理当深思。

    未成年人不是任由欺骗、宰割、坑害的羔羊,学习类App的“坑娃”行为,其违法失德程度更甚。因而,除对涉事者作出罚款、暂停运营等处罚外,监管部门还应有更大作为和更强监管。如对屡教不改者,有必要责令下架,关停服务,吊销许可证照,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并有必要克以应用商店审查、管理责任,对失职失责者同样应严厉追责,进而形成威慑,让App开发者和提供者多些对法律、道德的敬畏和信仰,多些对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视,不再唯利是图赚取坑害未成年人的“黑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