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生带着“标签”走向社会
——王思锋谈西北大学法学教育
“让老师挂牌授课,让学生带着‘标签’走出去。”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思锋说,目前,西北大学(简称西大)正在进行“一院一策”综合改革,学校将权力下移,由过去学校办学向院系办学转移,将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
“2018年开始,我校本科人才培养实行完全学分制,不管学生从哪个专业招录进来的,只要修满法学专业要求的相应学分、达到法学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就可以申请法学专业毕业证及学士学位。”王思锋表示,西大法学教育历史渊源深厚,因中途停办,曾一度衰微,但目前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西大法学教育始于何时?师资力量如何?未来向何处去?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就此独家专访了王思锋。
“陕源”与“京源”合璧
“西大法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7年的陕西法政学堂。”王思锋说,今日的西北大学肇始于清末民初,其渊源可回溯为京、陕两端,即“陕源”和“京源”。据《西北大学史稿》记载,“陕源”是指创办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1903年的陕西省课吏馆;“京源”是指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和京师大学堂政科。
据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钱锦宇、西大法学院副教授赵海怡考证,无论是“陕源”,还是“京源”,法学教育都是西大创办之初办学和教育的重要内容。抗战爆发后,京津地区著名学府纷纷西迁、南移,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西迁入陕,汇入西大,组建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在此期间,西大设有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等6院,共 24个系。法商学院下辖法律系,共有学生279名,黄觉非教授担任系主任。由于华北战局吃紧,1938年初,西安临时大学向陕南迁移。1939年8月,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仍保留法商学院。
钱锦宇评价说,西北大学地缘三秦而血缘京师,其历史源头的两端,都以法政学堂为基础,自其肇始之初,法律教育就是西北大学教学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在陕南城固时期的西大法律学系,学生大约有150人,1944年为147人,1945年为160人。
在钱锦宇、赵海怡看来,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陕西地区的高等法律教育,主要是以西大法商学院为基地展开的。其时,西大的法律教育相当严格,教学任务极为繁重。
据《西北大学史稿》记载,按照1939年的《西北大学教员服务暂行规程》,法商学院教授、副教授每周任课10小时至12小时,不足10小时,在7小时以上的,按照讲师扣薪;教授兼系主任者,每周任课8小时至9小时;专任讲师每周授课8小时至12小时。
1953年国家高等院校大调整后,西大法律系是全国仅保留的四所重点综合大学法律系之一。1958年西大法律系与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合并,成立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前身)。1987年西大法律系恢复重建,198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
王思锋说,1987年至1996年,是西大法学教育恢复重建时期,“1996年,我校获批国际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可以招录研究生了。1997年至2003年,是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02年成立法学院,2003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04年至今,学科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特色,2005年成立西部地区首家知识产权学院;2007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我校拥有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知识产权等7个法学二级学科,高级职称教师人数从原来的不足10名增加到现在的30多名。”
“五会”“七中心”之学术团队
目前,西大法学院现有各类在校学生900余人,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21人,讲师11人,外籍教师2人。“正在引进的,还有两人。预计到今年年底,教授人数将达到15名。”
据王思锋介绍,西大法学院目前教师队伍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1人、陕西省“中青年法学家”6人。其多名教师受聘担任全国性或省级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西安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陕西省委政法委特约研究员等学术或社会职务,其中5位教授分别担任陕西省法学会直属研究会会长。
王思锋表示,西大法学院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44人,占比93%;45岁以下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拥有国家知识产权(陕西)培训基地和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北大学法学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等教科研平台。
目前,西大法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七个研究中心为平台的学术研究团队,分别为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协同治理研究中心、监察法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经济法研究中心、地理标志发展研究中心、环境资源治理研究中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研究中心。
立德树人,特色育人
近年来,按照法学学科发展特点和就业市场的实际要求,西大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发展。“2018年起,西大将出现‘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情况。”王思锋说,自实行完全学分制以后,学生进西大时是以A专业录取的,但学生在修满B专业学分、达到相应准出标准后,可以从B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士学位。
“完全学分制模式下,老师将挂牌上课。对一名教师来说,如果没有学生愿意选修他的课或者选修他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他可能‘无课可上’。”王思锋表示,完全学分制推开以后,学生和教师都将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当然也会面临更多竞争,以此倒逼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提升,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以本为本、以生为本”。
王思锋称,实行全面学分制以后,西大法学院将更加注重实际,根据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开设更切近社会需求的课程。根据“名师讲学计划”,将聘请国内外其他高校或者法律实务部门的专家开设学分课程,逐步建立一支多元化、高素质、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王思锋说,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法学教育必须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3日视察中国政法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主动适应国家和市场需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据王思锋介绍,西大法学院目前正在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国家要求的法学学科必须研习的课程之外,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门性、针对性人才培养,并在学生正常学习之余,不定期安排学生到用人单位见习或实习,提早、尽早实现“按需供应人才”。
“我们力争让学生带着标签,带着符号去就业。”王思锋说,未来西大法学院将针对二年级以上本科学生、一年级以上研究生,协助学生选择未来职业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开设“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比如,学生想到企业当法务,我们就按照企业法务的人才需求进行专项培养;想当律师,就按照律师的标准进行人才培养。当然,这些都是在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额外实行的特色培养计划。”
据王思锋介绍,西大法学院现已设立了“财税法治人才实验班”,在正常教学计划外,每期选拔15名至20名学生,邀请校内外顶级财税法学者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务导师,在对学生进行财税法专题培训的基础上,增设税收实务、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等相关知识,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并成为业务骨干。
深化改革谋发展
“我们现有‘四大目标,六大战略’。”王思锋说,西北大学是教育部2015年10月确定的全国12家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单位,且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高等教育院校。目前,西大正在大力推进综合改革。根据学校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和法学院发展实际,西大法学院将立足“抢机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改革思路,围绕改革发展目标,不囿旧规,大胆突破,稳步推进人才强院、特色建院、教学立院、科研兴院、制度治院、开放办院等六大发展战略和十八项重点改革任务,加速度追赶,奋力前行。
王思锋说:“我们计划经过未来5年持续的投入与努力建设,力争在高标准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项目、高级别科研项目、高影响科研团队、高层次科研平台、高质量成果产出、高效能治理体系等重点领域实现全面突破,努力建成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法学院,积极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