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抵扣个税”须全盘筹划
2019年1月1日起,国家税务总局制订的《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其中,纳税人能否真正享受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的福利引起热议。有房东直言,将其个人出租信息上报给税务部门后,可能面临额外税负,租客则担心因此承担更高的租金。北京税务客服表示,是否让房东补税,目前暂无明确口径。(1月6日新华社)
新年伊始,新个税法实施,租客们都想享受到“房租抵个税”的政策红利,然而,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拿到手里,却不是那么容易填报的,遭遇到房东、中介们的不配合甚至抵制。
有专家建议租客们举报不配合的房东,却忽略了我国租赁市场的不平等、不均衡状况。在房东占有话语权的情况下,倘若诸多房东因为担心税务局追缴税费而通过涨房租的形式来弥补,势必会把税费的损失转嫁到租金里面,这样租客不仅享受不到福利,反而会承担更多的生活与经济压力,此与减轻民生负担、让利于民的个税改革目标相背离。
而是否让房东补税,税务部门回复目前暂无明确口径,这无疑更加剧了市场的疑虑。针对目前这种复杂情形,有关部门要多方探讨,全盘筹划,循序渐进,科学决策,逐步推进新个税抵扣办法的完善落实。
首先要针对市场的担忧拿出比较清晰的解决办法,比如个人出租住房真的要缴高税吗?具体税率大概是多少?有没有一目了然的简便操作步骤?房东有没有相应的优惠措施以鼓励其配合个税抵扣?
其次,要加强法制宣传,弥补监管漏洞,要让每一个公民都知晓,税法对任何纳税人都是公平的。依法纳税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房东、中介们应该扭转房租不纳税的错误观念,而高收入者租用市场上的其他房屋,可以通过收税进行调节,高收入群体税负上升,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个税调节的公平性,有利于消弭贫富差距,维护税负公平。
长远来看,政府部门要考虑将新个税抵扣办法与正在推进的房地产税立法进行衔接,找到有效、有力的破解点,出台细化配套措施以鼓励各方参与新个税抵扣法的积极性,并在规范租房市场、打击哄抬租金的同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公租房、廉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多种方式加大房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调控租金标准,强化惩戒措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租赁市场的不平等、不均衡状况,类似矛盾便可逐步化解。
近日,前年因名字长达39个字而走红的“宝鸡有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少年相信在牛大叔的带领下会创造生命的奇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由于管理不善,被陕西宝鸡食药监部门通报批评,要求其限期整改。引发媒体再一次关注奇葩公司名称。(1月5日《南方都市报》)
@徐林生:越来越多奇葩公司名称申请登记,说明相关规定确有模糊之处,让恶搞者有漏洞可钻,立法部门应该给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打打“补丁”,堵堵漏洞。特别是对公司名称字数,有必要作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以防博眼球为乐的“恶搞式”注册再现,维护法规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近日,二手书平台多抓鱼发布了一份耐人寻味的年度榜单,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二手书市场中,以前经常跻身于畅销作家榜、作家富豪榜中的郭敬明、韩寒、蔡康永等人居然现身滞销榜中。而年度畅销榜单上,都是有经典作品流传的作家。(1月4日《北京日报》)
@牟致桦:畅销书作家上滞销榜,给众多畅销书作家提了个醒,别被一时的销量冲昏头脑,要理智地看到自己作品存在的不足,重视受众的实际需求。希望畅销书作家们从一味追求“好卖”向注重作品“长卖”转变,用时间换取空间,把畅销书真正变为长销书,用经典作品打动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近日,记者在四川、贵州、江西等地采访了解到,各地为基层干部采取了系列“减负松绑”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在个别“示范点”地区,督查检查、迎来送往仍然较多,像走马灯一样,有时候一天就要接待五六拨。(1月4日新华网)
@刘继勇: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示范点”也不能例外,既要拿出更务实的举措打好“攻坚战”,从清理、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破题、立行立改、革除积弊着手,更要一以贯之打好“持久战”,从建立健全制度规定、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设置指标发力。
2018年12月5日,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通报了3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其中,河南省渑池县一起“离奇”的人大换届选举,让4名干部受到处分。(1月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赵耀世:在基层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建设中,人民群众不仅不能缺位,而且更要被凸显出来,特别是还要坚决拉近与依法行政要求之间的距离。只有时刻把民主与法治摆在基层治理的重要位置,才能从根本上兜住公平底线,进而推进基层治理向良治善治发展。
“咳嗽务必掩好口鼻,不要溅到他人身上”,话虽不错,但摆放在对外服务窗口,是否妥当?近日,网民兰先生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新洲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医疗互助办事窗口,柜台上有个“霸气”的提示牌,让前来办事的市民看了不舒服。(1月3日《长江日报》)
@严奇:群众工作当做得更贴心。任何一块多余的提示牌,都能在无意间拉开一个单位和群众间的距离。如何把握好尺度,也能反映出一个单位的工作作风。
公司环境不好、电脑太烂、午餐难吃、人际关系复杂、感觉不顺心、累了想歇歇……研究报告显示,“95后”的离职率相当高,平均7个月就辞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95后”不愿意将就,他们更注重自我感受。(1月4日《中国青年报》)
@张秀红:面对“95后”“秒辞”的现象,不必过多苛责,也不必痛心疾首,担忧国家未来。尊重个性,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本就是我们社会进步所要实现的目标。每一代新生力量都在成长的路上,给他们留一些空间,未来终有一天,会是他们接过祖国建设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