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列兵:用法律智慧打造看得见的公平正义
“公安法治工作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使命。我的理想就是为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公安而奋斗……”2018年12月4日,在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礼上,当选“年度法治人物”的北京市公安局法制总队总队长华列兵说。
他不像缉毒警察深入一线流血流汗,也不像刑侦同行冲锋陷阵面临未知的危险,更没有特警的矫健身手,但华列兵坚守公安法治工作17载,更像是一个幕后工作者。他先后组织办理公安部督办的一系列重大案件,用法律的智慧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用法治的情怀打造看得见的公平正义。
全国首创执法办案中心
近几年来,公安机关持续不断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公安的要求,“这项评选开展了18年,我是第一个入围的公安法治工作者。”华列兵说,“我的入围,是公众对从事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公安民警的认可。”
作为北京市公安局法治建设的规划者和实践者,近年来,他与同事共同努力,着眼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主动适应日益公开透明的执法环境,以深化公安改革为动力,将顶层设计与实践相结合,推动首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升级。
2016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随后,为引领首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化发展,华列兵组织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公安执法改革配套指导性文件40余份,不断提升规范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同时,华列兵瞄准具体的案件办理,先后组织研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民事或经济纠纷警情处置、“套路贷”类刑事案件、物流类发票类违法犯罪案件等一系列法律适用意见和办案指南,希望通过努力为案件办理提供法治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经过不断摸索研究,华列兵在全国率先建立集“一站式办案、合成化作战、智能化管理、全程化监督”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并有机衔接司法体制改革和公安执法改革,为全国公安机关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被誉为首都司法体制改革亮点工程。
2015年10月,北京市公安局首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落户北京海淀区公安分局,将刑案全部集中于中心办理。该中心的优势在其建成后不久便得到凸显。
2016年,在肯尼亚抓获的107名台湾籍电信诈骗案嫌疑人被押解回国。依托步入正轨的执法办案中心,北京市公安局对107名嫌疑人进行侦查讯问、取证工作,仅用20余个小时便将案情脉络全部厘清,最终全部涉案的77名嫌疑人均被依法处理。
“在之前,只能把嫌疑人分到各派出所同时开展讯问,民警相互之间距离较远,沟通协调案情十分不便。”海淀分局副局长梁兆红说。
此案也是近年来国内打击境外电信诈骗团伙中,批捕台湾籍嫌疑人最多、单次批捕总人数最多、批捕率最高的电信诈骗案例。
作为业务精深的办案专家,华列兵对法律钻研精准独到。2017年以来,他先后参与指导办理“e租宝”“善心汇”“西单大悦城持械伤人”等多起重大复杂案件。
大力推动智慧警务建设
在法治工作中,华列兵一直走在创新和突破的前端。
他大力推动新时代智慧警务建设,打造智能化执法办案系统,全面建设推行智能语音识别、电子卷宗及智能证据审核,健全完善执法全流程管理机制,创新研发智慧办案APP;升级案件网上公开系统,在全国公安机关率先推行公安行政处罚决定及行政复议决定法律文书同步网上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提升执法公信力。
此外,华列兵还推动受案立案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受立案监督管理体系;坚持刑事案件“两统一”工作机制,持续推动侦审一体化改革,大力推进常态化实战能力培训;建立完善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刑事、行政执法办案联席会机制……
从前端“入口”到后端“出口”,华列兵将改革覆盖整个执法办案过程,积极推进执法办案质量新提升。
谈起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他说:“很多想法灵感都来自于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华列兵在大学时读的是历史专业,后来又学习法律,在他看来,历史和法律的结合,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很有帮助。
华列兵还是根基深厚的学者,担任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高级教官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评估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起草人之一,并结合工作出版多部有关公安执法专著,主持多个省部级课题及论文获奖。
今年51岁的华列兵曾荣立个人一等功两次,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2018年8月,2018年度法治人物征集工作启动。经推选,25位(组)优秀基层法律工作者成为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候选人,华列兵成功入选。
有人说,华列兵有一颗智慧非凡的大脑,他笑着说:“其实就是不断地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工作方式。只有脑子里装有成千上万的案例,遇到问题才能知道怎么解决。”
作为一名法律人,可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一展抱负,华列兵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