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务人员必备“案头书”
该书两位主编均系《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参与、论证者。全书理论与实务兼具,更侧重实务操作;编排设计科学,便于读者查阅。但对立法亮点及不足解读较少,对条例中规定的“加强医学人文”部分阐述不足。
——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理解与适用》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治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推进,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权利观念不断提升,法制环境不断改善,有关医疗卫生以及健康方面的立法由此踏上新的征程。2018年10月1日,我国《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正式生效实施。这部行政法规的出台,既对16年前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了必要修正和完善,又对卫生行政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保险监督管理部门等相关主体提出新的职责要求,同时对医患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更公平、合理和精准的调整。
通常来说,一部新的法律法规出台,也意味着国家的工作重心将从“立法论”转变为“解释论”,如何将立法原意“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仰赖于立法机关以及参与立法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公布后,市面上陆续出现了几本有关该条例解读的著作,刘鑫和张宝珠联袂主编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理解与适用》一书便属其一。
三大特色
尽管全书多达600余页,但笔者在一周内将其全部读完。在笔者看来,本书具有三大特色,或曰长处。
首先,主编的权威性和参编者的专业性得到充分体现。该书主编刘鑫先生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目前担任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卫生法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司法鉴定等实务工作,参与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起草和论证。该书的另一主编为张宝珠先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法律事务部主任、律师,长期从事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多次参与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专家咨询和专家论证。其他参编者也是国内一线的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在条例的理论解读和实务操作方面能够做到“把脉精准”“处方有效”,从而为本书的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其次,理论与实务兼具,更为侧重实务操作。尽管本书定位为一本行政法规的释义著作,但该书在编写上并未局限于条文的解读,而是对条文背后的原理、制度和规则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和论证,并通过较为丰富的典型案例辅助诠释了条文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全书较全面地提出了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工作的相关主体尤其是医疗机构的实务操作和职责要求,应当说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操作性、集成性,是医疗机构必备的一本参考书,是医务人员必备的一本的“案头书”。
再次,编排设计科学,便于读者查阅。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共计11章50余万字。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本书主编和出版社作了精心设计和考虑。比如,该书将各条文在书中各章、各页进行了统一标注,并在附录部分列举了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理注意事项及患者权利告知书》《病历复制文件相关事项公示告知书》《病历复制文件选择清单及相关事项告知书》《病历复制授权委托书》《复制病历申请书》《患者病故通知书》等典型式样的文书等。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本书的创作、编排和设计,同样从“易”和“细”两个方面进行着手,增进了读者对该条例的认识和理解。
两方面待完善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书的主编和其他作者竭尽全力编写此书,但囿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其也存在一定不足。笔者认为,部分内容仍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例如,作为一部新的行政法规出台,读者第一时间肯定想了解《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的亮点和缺陷。这应当成为该书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进行介绍,且最好能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文件进行专章论述。本书当前的编写体例主要满足了形式逻辑,从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立法的历史谈起,直到第一章第五节才谈到该条例的亮点和不足。这与本书主要面向实务部门进行法条“释义”的定位不能完美对应。
此外,在亮点内容的归纳上,笔者认为,本书对条例中规定的“加强医学人文”阐述不足。当然,这也是当前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不足。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作者权威、质量上乘,且主要面向实务工作者的释义著作,能够解答读者对于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中的绝大部分疑惑,可以启迪大家进行问题思考和工作创新。至于书中的具体内容,笔者不做更具体评析,因为这永远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作者系法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卫生法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