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开发区“互联网+网格化”试点经验浙江全省推广
布下“天罗地网” 防控金融风险
金华开发区“互联网+网格化”试点经验浙江全省推广
如今,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快速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诸多风险隐患,给金融监管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创新机制、建立现代化金融风险防控平台,成了检验政府部门化解风险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
去年5月,金华开发区被确定为浙江省金融风险防范网格化管理工作试点单位;去年10月,开发区率先探索出在平安浙江系统网格基础上新增金融风险模块的模式,得到副省长朱从玖的肯定;今年6月,试点经验以各县(市、区)在浙江系统网格上新增金融风险模块的模式向全省推广。目前,这一模式已在浙江全省各县(市、区)广泛使用。
以机制建设为基础
全面布局破解“管理难”
在传统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中,由于各部门职能不一、个体力量单薄、缺乏有效机制等因素制约,金融监管往往落不到实处。为此,金华开发区聚焦堵点,以抓机制建队伍为第一要务,理顺金融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去年7月19日,金华开发区召开金融风险防范网格化管理试点动员大会,第一时间组建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旭辉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金融风险防范网格化管理试点领导小组,由经济发展局负责日常工作,谋划金融风险防范工作。
为顺利推进试点工作,开发区还制定出台《金融风险防范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阶段及部门职责,设计了一套开发区金融风险防范网格化试点组织结构图及运行流程图,明晰工作流程及重要节点的工作任务。
顶层设计形成后,开发区依托8个乡镇(街道)现有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级网格五级管理”组织架构,积极组建网格员队伍。同时,在原网格员队伍的基础上,每个乡镇(街道)加配1-2名专职网格员。“目前,我们共在 257个村(社区)配备417名网格员,成功组建了一支完整覆盖、无缝衔接、便于服务管理的工作力量。”经济发展局局长肖利民说。
以制度创新为突破
齐抓共管破解“发现难”
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针对金融风险“发现难”问题,开发区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工作思路,突出以网格巡查为抓手,形成风险闭环处置。
在开发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会议室里,有一块巨大的LED显示屏,上面实时显示着开发区“四个平台”事件上报及流转演示。“从去年9月开始,我们增加了一个防范金融风险的模块,通过四个平台建设,依托全区400多名网格员,上报基础信息并自动归类。”社管办工作人员徐桂林说。去年9月,开发区创新建立金融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依托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层面现有的信息系统,新增金融风险模块,分为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分流交办、调度指挥、反馈督办等子项,为金融风险网格化工作提供可视化的观感。该系统信息通道顺畅,与职能部门无缝对接,为有效防范化解风险筑牢第一道防线。自系统设立至今,共通过系统收集各类金融风险信息1000多条。在开发区,金融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的“触角”一直往下延伸至每个乡镇(街道)、每个村(社区)的每名网格员。
除了建立考核机制,开发区还健全线索举报奖励机制,设立“以奖代补”资金30万元,最大限度地激活群众参与金融风险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源头管控为导向
搭建平台破解“联动难”
以往发现一起金融风险案例,协调各部门联动总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为解决金融风险处置中“联动难”问题,金华开发区不断强化人民群众识别金融诈骗的能力,形成“政府管控+群众自觉”的双保险,营造金融风险防范多方联动的良好氛围。
“你好,请出示一下营业执照。”在江南街道,综治办会定期对辖区内的写字楼进行专项检查。在开发区,类似的金融风险防范检查从不间断。为加强协调联动,开发区建立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负责制,由开发区工作人员分片联系各网格,做好预防协调,及时对网格员和群众反映的信息进行判别和处置,做好重大民间金融活动的动态跟踪和风险预警。
作为开发区社会治理的样板,江南街道南苑社区从去年起就开始金融风险防范的摸底排查工作。南苑社区党委书记陈蕾说,去年夏天以来,社区除了加强对辖区内金融风险点的排查力度,也加大了金融风险防范的宣传教育力度。
在南苑街百余米的一侧围墙上,记者见到了画着卡通人物和标语的漫画。在社区各处LED显示屏上也能见到宣传标语。“南苑社区老年人比较多,我们希望通过搭建更多的宣传平台来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社区主任李琦说,社区平常还通过倡议书、社区报、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正是依靠“政府管控+群众自觉”的工作模式,开发区共梳理出辖区内存在“金融”“投资”“资产管理”等字样的企业575家,保障了金融风险的早预警、早介入、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