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的守望者 百姓心中的暖心人

  在辽北一个农业小镇,有一名人民调解员,当地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暖心人”。她就是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双庙子镇司法所所长刘瑞杰。

  10余年来,她扎根基层默默坚守在调解一线,几乎踏遍了全镇所有的村(社区),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用真诚和包容感动纠纷当事人,用真心和热心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庄严承诺。

   

温情化坚冰 热情注调解

 

   一些突发纠纷,当事人大多数会越过村(社区)一级的调委会,直接找到镇里寻求调解。对于这样的纠纷,可以转回本村(社区),责成村级(社区)调解委员会进行处理,但刘瑞杰没有这样做,她从不发回原村(社区)调处,而是热情接待,亲自调解。她知道,凡是直接找到镇里、找到她的,当事人的情绪都十分激动,觉得自己的委屈大,纠纷难解,只能亲自调解才会放心。

  刘瑞杰记得,在调解乔家村13组一位70岁的村民李某和邻居垛柴禾的纠纷案时,李某觉得的邻居欺负他年老、没人,挑了他的柴禾垛,不让他秋天再往那个位置垛柴禾。另一方当事人妻子的情绪也很激动,觉得老李头儿倚老卖老,在那个位置垛柴禾,每年柴禾叶都刮到地里,影响她家的春耕生产,表示哪找哪告,她都奉陪到底。刘瑞杰充分了解这一情况后,耐心倾听双方当事人诉说后,分别做了双方的思想工作,最后双方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刘瑞杰大胆地提出采取换地的办法,即将李某别处的地块与紧邻他邻居的另外一方地块对调,双方达成一致,矛盾成功化解,事后两家人又重归于好。

  2011年,刘瑞杰开始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那时社区矫正工作才刚刚起步,矫正人员从“重点人口”转到司法所管理,社矫工作对于她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凭着一股热情和执着,刘瑞杰带领双庙子镇司法所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人文关怀,坚持“三不、三多、四一样”的“荷塘美化”工程,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旧账;思想上多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就业上多帮助;政治上一样对待、经济上一样支持、工作上一样信任、生活上一样关心。从事矫正工作以来共接管社矫对象30余人,帮助他们全部顺利解矫,至今无一人重新犯罪。

  杨某是双庙子社区的一名安帮对象,刘瑞杰得知其十分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之后,鼓励他自谋职业,发挥特长。在她的鼓励下,杨某与妻子开了一个服装店,还买了一处沙场、购置一台四轮子为工程送料,收益不错。刘瑞杰还帮他们办驾照、迁户口,深深感动了杨某,不但自己悔过自新,还帮助其他安置帮教对象就业,融入了社会大家庭。

 

诚心促和谐 明理巧说和

 

  20132月的一天,有力村调解员家中正在进行亲哥俩经济纠纷调解。村调委会刚把获取的相关情况与双方公布核实完,正准备调解,哥俩又吵了起来,哥破口大骂,似有深仇大恨,弟弟一气之下到外屋拿菜刀奔哥哥砍去。面对这打仗不要命的哥俩,刘瑞杰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挡住哥哥,其他人夺下弟弟手中的刀。

  刘瑞杰认为当时报警,哥俩的怨就算结下,也埋下刑案的隐患。因为弟弟是刑满释放人员,刘瑞杰抓住亲情,化解恩怨。她以理服人,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说和,最终各自让步达成一致,成功化解了亲兄弟俩的心结,兄弟俩也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

   

示法树威信 以法判公正

 

  在调解工作中,“以法示人”是刘瑞杰常用的方法,给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条款,列举相同案件,以同案同理的原则、同案同果的道理来警示当事人,教育当事人。

  双庙子村一村民赵某,与外村一承租其责任田的村民邢某发生了纠纷,在这个案件中,赵某想以“不知情、显失公平”为由要回流转给邢某的自己的责任田,理由是合同是由他父签、他岳父做的中间人。真正的原因是土地的流转价格不断上涨,赵某看到原流转土地价格与现有价格的差距太大,觉得亏了,试图打个法律擦边球,“挽回”自己的损失。

  刘瑞杰在了解赵某的真实想法后,明确地告诉赵某,法律擦边球擦不好,会擦出火花烧了身,搭了起诉费,还没要回地,一举两失。虽然合同是由他父签、他岳父做的中间人,但是赵某一直在本地,说他自己不知情实在是太牵强,诉之公堂胜算不大。并指出,归还土地不是解决显失公平的唯一办法,在市场合理价格的基础上,受让人可以继续承租。同时,刘瑞杰还向赵某讲解了《农村土地承包法》,最终赵某放弃了要回土地的想法,经双方协商提高了土地的流转价格,纠纷得到化解。

  一起普通的极具一般性的民间纠纷,从刘瑞杰调处的过程不难看出,她在充分掌握案件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结合法律法规规定和业务知识适时拟定了调处方案,做到心中有数。虽然调解中没有对当事人引经据典,但她的话和调处策略都依据了《民法》《土地承包法》及其配套法规等。

  纠纷处理完后,两家人都对刘瑞杰表示赞扬和感谢,说:“你处理得好,合情、合理,让我们心服口服。”

  人们常说:调解工作是“没权没钱跑断腿,不吃不喝磨破嘴”的苦差事,可刘瑞杰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每天都在苦中作乐。看到当事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她感觉非常幸福和欣慰,调解过程中的那些苦和累早就忘得一干二净。

  从事法律援助工作多年,每年刘瑞杰都能调解成功一两起疑难、棘手案件,尽管调处了很多法援案例,但是刘瑞杰的神经并没有因此而麻木。每当她面对命运多舛、时运不济的百姓群众,他们无助而又期盼的眼神,总能触动她心灵的最软处,油然而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着刘瑞杰一次又一次投入到新的案件调处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