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通讯员高远)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5周年,101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海法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记者了解到,上海高院在全市法院开展了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的征集活动,从中遴选了8件较有代表性的案例。8件典型案例涉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多个方面,包括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海上货运代理合同纠纷、商标侵权纠纷、演艺经纪合同纠纷、申请承认和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申请海事强制令等案件类型,不少法律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例如,记者在《典型案例》中看到,在西门子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申请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案中,法院基于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的改革背景,对自贸试验区内外商独资企业之间的合同纠纷,在涉外因素的认定方面给予必要重视,承认并执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作出的一项裁决,体现出我国法院积极行使司法审查职权,符合《纽约公约》“有利于执行”的理念。该案也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批涉“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

  据统计,201310月至20189月,上海法院共受理刑事、民商事、行政等各类涉“一带一路”一审案件2636件,审结2464件,涉案较多的国家主要有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自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人民法院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意见》后,上海高院立即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实施意见,对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切实服务保障好“一带一路”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并印发全市法院贯彻执行。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各级法院不断优化完善涉外审判工作机制,积极拓展多元纠纷解决渠道,加快涉外审判人才队伍培养,全方位提升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水平。

  据悉,目前,上海高院正在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和上海市委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的要求,研究加强对包括“一带一路”案件在内的涉外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统一指导与有序构建,并依托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和上海海事法院自贸区法庭、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西虹桥(进口博览会)人民法庭探索开展调解、诉讼、仲裁衔接的涉外商事争端解决合作机制的可行性。

  上海高院党组成员、司改办主任郭伟清表示:“今后,上海高院将继续充分发挥案例的示范效应,激励和引导上海各级法院进一步做好相关服务保障工作,进一步提升法院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司法水平,进一步营造‘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