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贷 缘何变成了“校园害”?
近几年来,校园贷诈骗案例频出,高利贷披上了“校园贷款”的外衣,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纯洁的校园,高校校园贷缘何变成了“校园害”?
校园贷因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等特点迅速风靡高校,但也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特点。校园贷门槛很低,手机扫一扫,下载APP,只需要一张身份证或学生证在线上提交就可以贷款,平台监管几乎为零,且可以用各种手段蒙混过关。大学生不需要任何抵押,动动手指就能借到钱。部分学生在不断膨胀的消费欲望和侥幸心理之下陷入“连环贷”的陷阱,引发惨痛后果。
大学生尹同学申请了分期产品,因为逾期,还要交滞纳金。一算才知道,借款本金6000元,要还1.3万元,利息高达30%;河南某高校大学生因无法还贷而自杀的案子中,其中有一笔8000元的“校园贷”债务,使他陷入“连环贷”的陷阱,在半年内经过借款、还款、再借款,最后总还款金额竟高达8万余元;合肥某职业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借来自用的本金不到5万元,一年不到,欠下的贷款本金已高达30万元,本息合计更是高达50多万元。
在赤裸裸的校园贷诈骗案例中,他们花样繁多,变换招数,诱导学生高息贷款,让许多学生和其家庭深受其害,校园贷确确实实变成“校园害”。究其原因,校园贷之所以盛行,主要是大学生消费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大学生网络金融安全意识薄弱;校园贷门槛低无监管;为了及时清除校园贷的危害,必须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国家对此已重拳出击。针对校园贷出现的种种恶劣事件,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令禁止校园贷。要求一律下线校园贷业务,正在进行的暂停、有贷款余额的有序清退。确定整改完成期限,明确退出时间表。拒不整改暂停的,取缔或关闭。公安部门提醒:遇到校园高利贷要及时报案。至于高额的利息和手续费、暴力催债、“裸条”曝光等涉及诈骗、恐吓、人权侵犯等情况,大学生应拿起法律的武器,及时报警,否则校园贷事件会恶性循环,难以终了。同时,高校应加大监管和教育力度,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普及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贷的危害性。密切做好家校联系,加强学生风险和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