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积极打造 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本报讯(皖研) 安徽省淮南市法学会坚持贯彻与创新并存、传承与发扬并举,积极探索将《淮南子》区域特色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机融合,近年来,淮南市法学会与市司法局、市法宣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密切合作,打造出以“豆娃说法”为代表的区域法治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高起点、有特色、重实效的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子,用法治文化的软实力铺就了法治建设的硬基石。

  第一,立法保障,合力助推法治文化建设。淮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淮南建设的前瞻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将区域特色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健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原则,淮南市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具有区域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淮南市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淮南市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奖励扶持实施办法》《淮南市“1+X”法治动漫工程实施方案》等10余项配套制度,形成了目标明确、各方协同、权责明晰、整体推进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格局。2015年,淮南市制定出台了全国第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地市级法治宣传教育地方性法规——《淮南市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条例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职责、目标等,并将“宣传《淮南子》等法治文化思想”“利用少儿文艺、动漫等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等内容写入《条例》之中,有力地促进了法治文化品牌建设的法定化、规范化。

  第二,塑造品牌,用地域特色浸润法治底色。《淮南子》作为淮南的文化名片,集中体现了淮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淮南市积极推动扶持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等开展以《淮南子》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法治文化研究创作,将其中蕴含的“礼法兼治”“法不阿贵”“刑无等级”“实质正义”等传统法治思想,运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近年来,淮南市举办“淮南子”法治思想研讨会4次,发表相关论文、调研报告30余篇。作为豆腐发源地,淮南市根据《淮南子》“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的记载,融入卡通流行元素,以豆苗为原型,塑造出“豆娃”这一吉祥物作为普法宣传使者,并将《淮南子》精神与现代法治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豆娃说法”为特色的普法品牌。启动“1+X”法治动漫建设工程后,淮南市制作了系列法治动漫作品——《豆娃说法——淮南子与法治精神》,并陆续推出了交通篇、民政篇、财政篇等近30部科技含量高、表现手法新、宣传效果好的动漫产品。“豆娃说法”相关作品荣获安徽省首届“法润江淮共筑美好安徽”法治微视频类特等奖,专题课件登陆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平台。为了更好地进行法治宣传,淮南市研发制作“豆娃”玩偶、摆件、画册、明信片、挂历等衍生产品,实施著名景区嵌入、繁华街区融入、乡镇村庄纳入、建制小区注入“四入行动”,使憨态可掬的“豆娃”普法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豆娃说法”,变死板的传统说教为趣味性的主动学习,使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入耳、入脑、入心。

  第三,“书雕馆影”,让群众抬眼见法随时学法。2018228日,淮南法治文化馆举行了首场开放活动,1200平方米的场馆内,分为“法与国、法与德、法与民、法与淮南、法治之光”五个展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丰富的法治内容。幻影成像、体感互动、3D投影、智能机器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运用,突出了“趣味性”和互动感,缩短了法治文化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使群众在馆内抬眼见法,随时学法,在潜移默化中学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以淮南法治文化馆为代表,淮南市已建成各类法治文化展馆、中心、广场、橱窗等传播阵地1070个,使群众在休闲娱乐之余陶醉在浓厚的法治氛围里。与此同时,淮南市出版发行了《“淮南子”法治思想研究》一书,推动地域法治文化研究从理论向成果转化;在淮南法治文化公园设立《宪法墙》《豆娃与礼法》《淮南子法治竹简》等10余尊法治雕塑,形成丰富的视觉感受;在淮南龙湖公园建成水幕电影,每周定时播放法治类电影和法治宣传教育微视频,广受市民欢迎。淮南市高标准建成了以“书”“雕”“馆”“影”为代表的法治文化传播新平台,进一步扩大了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让法治文化深扎基层、融入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