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法学研究会在新时代愈益拓展
关注体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助推制度建设
本报讯(记者张晓娜) 近日,记者从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获悉,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举措实施进程中,伴随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法学研究日益繁荣,体育法学社团更加活跃,在体育法治建设和体育法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重要作用。
据了解,我国体育法学研究萌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从1995年起,开始酝酿和筹备全国性体育法学社团。2005年,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宣告成立,迎来了我国体育法学研究在学术社团带领和推动下日趋繁荣的新阶段。特别是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法学发展和研究会工作同步呈现新面貌,取得新进展。
研究人员更加多元
专业建设有新增长
我国最早发起和开展体育法学研究的,主要是来自体育院校以及体育管理部门的人员。在研究会搭建交流平台和扩大学术影响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法学教师、律师以及行政、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加入体育法学研究行列,具有较好法学基础和实践阅历的研究者比例在逐步扩大。
在高校10多个体育法学研究机构中,由法学院校建立和管理的比重不断加大。在体育和法学院校逐步开设体育法学课程、相关院校硕博士专业中设立体育法学方向的基础上,又有政法院校设立了体育法学两个博士点和一个硕士点。
在研究会的推动下,继山东、辽宁、北京三个地方法学会先期成立体育法学社团后,2014年以来,又有天津、吉林、河北、广西等地方法学会相继成立了体育法学社团,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建立了体育法学专业委员会,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律师协会成立了与体育法相关的专业委员会。
体育法律广受关注
学术活动多样展开
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愈益紧密的联系,体育活动中各种法律现象和热点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从而成为研究会贴近实际开展研讨的动力。近年来,体育强国建设、深化体育改革、体育治理现代化、北京冬奥会、修改《体育法》等都被研究会纳入学术年会主题之中。
除了学术年会,研究会大量增加了专题研讨会,学术交流更为活跃。例如,体育产业法律保障、反兴奋剂法治问题、运动员工作合同、体育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育赛事节目产权问题等。
研究会不断扩大与其他学术团体的合作,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并联合社会力量开通了中国体育法学网站。研究会积极推动和支持地区间体育法学社团合作,特别是联合举办的环渤海体育法学论坛,自2012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7届,逐渐成为我国体育法学活动的重要品牌,得到中国法学会的肯定和推广。
研究成果日趋增多
助推相关制度建设
体育法学研究在逐步完善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体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制度建设,发表了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且呈现逐年增多的明显态势。
研究会在贴近实际主办研讨活动的同时,还直接组织有关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研究会积极助力法治冬奥,多次参加修订《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的研究论证,为新法规颁行献计献策。同时,通过开办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扩大法治奥运的传播,并向冬奥组委提供相关服务。
会员们针对深化体育改革、发展体育产业、建构体育仲裁等形成很多研究成果,积极助推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在修改《体育法》方面展开了多项专题研究,以研究会骨干为主建立的工作和研究团队,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
研究会积极开展对外联系和交流,受到中国法学会的表彰。近年来,对外交流活动更为频繁。在联系会员连年参加亚洲体育法学会、国际体育法学会、美国体育律师协会等各种国际体育法研讨活动的同时,在我国也多次举办国际体育法会议,如亚洲体育法学年会、世界体育法大会,建立国际体育仲裁上海听证中心和举办国际体育仲裁论坛等,既开阔了我国学者的视野,更在交流中逐步扩大了中国体育法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