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青海湖·我们在行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工作纪实

    通过近年来有效的保护,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得到有效改善,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近日,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走进青海湖,细看近年来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成效。

开展生态保护项目

打造青海生态形象名片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和高原旅游名省建设的决策部署,按照“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的要求,着力推进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旅游发展和市场整治等工作,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青海湖品牌享誉国内外,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先后投入3.98亿元实施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保护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初步建立。

  一是深入开展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使科技支撑生态保护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加大数字化保护区建设,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保护区核心地区视频网络监控的自然保护区。三是深入开展资源调查监测,初步构建了青海湖“水、土、气、生”信息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四是实施了沙化土地治理、人工修复退化草地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和科研监测工程,在生态脆弱的重点区域进行禁牧、轮牧、休牧,封育沼泽湿地46万亩,人工湿地修复1.2万亩,人工造林600亩,沙漠化治理7500亩。五是加大保护区巡查执法力度,组织开展了打击自然保护区内采石挖沙、偷捕偷猎等违法行为的“绿剑行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管理的能力得到提升。六是建立社区共管机制。以“参与式有效管理”的思路,聘请环湖周边群众为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重点区域的协管员,发挥既是保护区的“保护员”,又是当地群众的“宣传员”作用,带动了周边群众自觉参与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通过有效保护,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得到有效改善,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强化生态保护宣传

  为切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自20178月以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环保核查联动机制方案》,与环湖两州三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协同联动管理工作机制,在两州三县地方政府的紧密配合下,大力开展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环保督查整改工作。

  同时,在环境综合整治、强化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面,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始终把整治景区周边环境作为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的重点工作,结合“绿盾行动”和“春潮行动”,联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持续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了景区正常旅游秩序,树立了景区良好形象。

  此外,该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印发藏汉文宣传手册,认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以及《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青海湖景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讲活动,提高了环湖周边牧民群众自觉守法、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平台作用,通过科普进校园、“小手拉大手”等活动,借助“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以及环湖赛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开展保护湿地生态和监测知识等内容的宣传活动。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董金明表示:“下一步,我们以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引领,正确处理好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做到既要守好绿水青山,又要赢得金山银山,全力推动青海湖旅游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