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奇葩证明”剑指懒政怠政痼疾

  日前,司法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正式开通。群众遇到“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可以登录中国法律服务网在线投诉,相关地方和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意见提请人进行反馈。

  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清理各类证明事项,更多消除群众和企业办事烦恼。证明的目的是为居民切实解决问题,各种不必要的证明大量存在,显示出某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积极作为不够。各种“奇葩证明”的背后,是怠政懒政的痼疾在作祟,是不严不实的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奇葩证明”实质上凸显的是干部作风的“奇葩。”在人们对于一些需要证明“我爸是我爸”“你妈是你妈”的事件感到啼笑皆非的时候,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某些官员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的官僚主义作派,归根到底是这些为官之人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毋庸置疑,清理各种证明事项,铲除“奇葩证明”赖以生存的土壤要发挥监管的作用,关键需要配套严厉的问责机制来保驾护航。一方面,对于一些政府部门、公共部门以及承担公共职能的企业、单位仍然要求居民、用户提供不必要证明的行为,应当予以问责,对有违者,曝光通报,让相关责任人下课,让“瞎折腾”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另一方面,要发动各方力量对折腾百姓的现象进行监督,将要求体现在日常、贯穿于经常,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刚性制度,将转作风、强服务落实到努力让办事群众少跑一次路、少排一会队、少等一分钟等具体事务上,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互联网时代,利用大数据实现政府部门与其他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搭建信息共享的政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有无,这是消除“奇葩证明”的重要一步。要让民众尽快从各种“证途”中脱身,必须打破信息孤岛格局,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只有让数据多跑路、让服务意识多跑路、让担当精神多跑路,才能让百姓少跑腿、少受气。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互相协调,在合法合规,不涉及泄露隐私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共享。用最省的方法、最快的效率、最好的服务和最优的作风,惠及民生和兼顾民利,这样,“最多跑一次”便不会是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