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红 情满黎乡

——三亚市委政法委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从泥泞不堪的烂泥路到硬化亮化的致富路,从漏风渗雨的木瓦房到崭新整洁的农家屋,从脏乱差的问题乡村到整齐干净的美丽乡村,如今走在海南省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龙密村的乡间小道上,槟榔树随风摇摆,果树结满了丰收的果实,处处洋溢着美丽乡村的气息。

  “这些年,老韩、老余、老霍、老马他们把困难群众当自家人,把扶贫的事当作自家事,为脱贫攻坚作了大量工作。”该村党支部书记杨贤介绍,近年来,三亚市委政法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结合帮扶地区实际,突出政法机关特点,在抓党建促扶贫、扶贫扶志、创建平安法治乡村等方面精准发力,帮助该村2014年在册登记1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523元的贫困线,有些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杨贤书记说的老韩、老余、老霍、老马,就是市委政法委驻村扶贫的党员干部。

 

在抓党建促扶贫上精准发力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在龙密村包点扶贫工作中,三亚市委政法委坚持抓党建带扶贫,注重突出党建工作抓班子、带队伍的核心职能,把优秀干部派到扶贫一线,打造脱贫攻坚先锋队,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坚强的领导保障。历任政法委书记经常深入该村上党课、过党日、宣讲党的扶贫政策,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激发党员树立创先意识,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把作用发挥出来。

  “支部是临时的,但我们决不能有临时工思想。”驻村第一天,政法扶贫工作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被推选为支部书记的老韩表态说。

  临时党支部积极与驻村党支部结对子,把机关党建的好经验引入村支部,通过带组织、带党员、带思想、带作风,帮政策宣传、帮项目开发、帮脱贫攻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四带三帮三问”活动,建立科学的资金扶持与技能培训机制,增强村党支部及党员干事创业的动力,培养小康领路人、科技明白人、产业带头人、群众贴心人,不断提升党员队伍活力,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71031日,在冬季瓜菜种植季前,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程鹏、田宝明率领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到育才生态区龙密村卡巴三组开展脱贫攻坚党日活动,将100包化肥送到5户贫困户手中,并深入19户包点对象家中访贫问苦、帮助生产。

  “扶贫工作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推进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代管政法工作的三亚市委常委、秘书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邓忠介绍,市委政法委在派党员干部驻村扶贫的同时,还经常组织全委党员通过扶贫主题党日活动,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技术、送爱心、送温暖“五送服务”,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性、贫困户思想脱贫,取得了抓党建带扶贫、抓扶贫促党建的双效应。 

 

在激活脱贫内生动力上

精准发力

 

  扶贫必先扶志。针对不少贫困户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的问题,政法委扶贫工作队坚持思想脱贫先行,把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思想扶贫结合起来,到村宣讲,入户动员,引导贫困户明白“幸福靠奋斗出来”的道理,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起初,不少村民群众对我们的扶贫工作不热心、不支持。”老霍说,贫困户有的等着政府补贴,有的习惯了无所谓,还有相当一部分质疑扶贫队是否真扶贫、能扶贫。

  黎族村民黄成荣因种植亏损导致家庭贫困,意志消沉、无所事事。一天,老余和老马捎了一些慰问品到他家走访,老黄心想扶贫工作队只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的,于是一手接过慰问品,一手握着老余的手,摆好配合拍照的姿势。

  “老黄,我们不是拍照片、搞宣传的工作队,请你相信党和政府,也相信自己能勤劳致富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工作队的一席话打消了老黄的疑虑。

  政法委扶贫工作队一方面为他落实社保医保政策,一方面协调农村信贷、农科专家,帮助他开展种植槟榔产业。

  “眼看1000株槟榔树就要开花了,怎么叶子又发黄了。”当时,望着一片黄蔫蔫的槟榔园,黄成荣愁云密布。

  “这时,老韩走了过来,当他了解情况后,很快就找来专家,帮我解决了槟榔树患黄叶病的问题。”如今,望着一片绿油油的槟榔园,黄成荣喜笑颜开。

  为了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从包点扶贫第一天起,政法委的党员干部扑下身子、下到村里、入到户里,下足“绣花”功夫,对19个贫困户的困难底数建档立卡,量身打造帮扶计划,确保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联系工程队为贫困户的房屋进行五观改造”“帮助贫困户落实低保”“协调企业安排困难村民集体就业”……政法委4位驻村扶贫干部的扶贫日记里,把群众疾苦一件一件记在心里,并给每个贫困户家庭建立了帮扶信息卡,载明扶贫干部及联系方式,随时解群众之所难。

  今年春节前夕,村民蓝明清9个月的工资被用工单位拖欠,眼看春节快到了,家里急需用钱,情急之下,他照着贴在门口的扶贫信息卡,拨通了老余的电话。

  “我和他联系之后,他对我的事情非常上心。”蓝明清告诉记者,老余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劳动部门和用工单位,最终在春节前一天,讨回了被拖欠的工资。

  今年78岁的董亚伴(女)一家三口人,大儿子蓝亚亮54岁在家务农,家里除种植了200多株的芒果树外,主要靠二儿子蓝海川做水泥工挣钱养家。眼看着家庭条件渐渐好转,今年2月份的一天夜里,蓝海川出了车祸,左腿粉碎性骨折。当天半夜接到电话后,包点扶贫的老霍第一时间到场,一方面做好法治宣传、矛盾调处工作,另一方面积极为他们依法争取事故赔偿,协调申请医保补助,联系骨科专家救治,使董海川及时伤愈康复,将董家的生活压力降到最低。

  近年来,扶贫工作队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推出了五观改造、产业脱贫、就业脱贫、健康脱贫“四项扶贫套餐”,先后筹集资金、组织村干部群众硬化村道800多米;为19户落实低保社保、医疗救助等惠民政策;完成无水电、无门窗、无厨房、无厕所、无批荡墙危旧房“五观改造”21户;提供资金技术服务,为6户家庭实现产业脱贫;协调企事业单位,为9户家庭实现就业脱贫。

 

在治理与治贫同步抓上

精准发力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龙密村是少数民族村,当地群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有饮酒的习俗,过去因酗酒引发打架冲突案(事)件时有发生,牵扯了村“两委”大量的精力。工作队发挥政法工作职能优势,坚持致富与治乱、扶贫与平安两手抓。

  今年312日,育才生态区路段发生一起车祸,一对夫妻丈夫当场死亡,妻子重伤。在丧宴中,死者家属情绪十分激动,个别村民趁酒性鼓动家属抬着尸体去区里闹事,并嚷着大家一起前去。老韩等工作队员迅速组织村党员干部启动矛盾纠纷多元调处机制,动员死者亲属、老党员等参与调处,迅速控制事态,并协调村“律师顾问”,争取救助资金,为死者家庭提供援助服务,通过感情融入、因情施策、分组调处、回访巩固“四法并举”,最终成功化解了该起群体性纠纷。

  近两年来,政法委扶贫工作队积极推动龙密村开展“平安乡村”“文明乡村”“法治乡村”创建活动,指导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实行“一村一律师”、构建矛盾多元调解机制、成立村红白理事会、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开办创业技术培训班、法治夜校,用“平安是福”“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优秀本土文化引领平安文化建设,发挥法治保障、德治引领作用,取得了扶贫效果和平安效应的双丰收。

  如今,硬化的乡间小路直通千万家,崭新房屋的庭院里飘来菠萝蜜的阵阵清香,槟榔树依旧随风摇曳,村口大榕树下老人小孩摆上桌椅怡然自得,远处群山环绕,云雾袅袅,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面墨痕未干,市委政法委扶贫的车轮又驰骋在育才生态区崎岖的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