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市法学会举办“人工智能与法治”讲座,崔亚东指出
本报讯(记者孔令泉) 8月20日,上海市法学会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上海书展举行“人工智能与法治”讲座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崔亚东指出,上海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崔亚东表示,人工智能是人类科技发展的高端成果与智慧结晶,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核心竞争力。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理应在这一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当前,人工智能正改变世界,人工智能与司法深度融合,促进司法公正与司法文明,提升司法质量与效率。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法学的社会基础和法治条件,改变着法学研究的对象和法律运行技术。研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和引导人工智能行业良性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已经成为法学法律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正日益成为法学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法学学科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正积极尝试跨学科研究,实现自身的转型突破。
崔亚东强调,围绕国家重点战略和法律前沿问题开展理论和实务研究是法学会的职责所在。近年来,上海市法学会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发展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关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乃至法治建设中的应用。上海市法学会与高校、司法机关多次合作举办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法院等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东方法学》杂志早在2017年就刊发了《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一文,这是国内较早刊出的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学专业论文,2018年又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规制》专刊的形式,呈现了法学界关于人工智能法律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在实践方面,上海承担了中央政法委交办的研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软件任务。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已上线运行并在全市公、检、法系统全面推开应用。这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的典范,开启了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刑事办案的先河,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引领作用。在学术研究方面,上海学者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谋划,率先对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问题开展研究,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据悉,当天发布的两套书就是上海学者关于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前沿学术成果。其中彭诚信教授主编的“独角兽法学精品·人工智能”丛书涵盖国外科学界和法学界两大研究领域的最前沿成果。刘宪权教授主编的《人工智能:刑法的时代挑战》针对人工智能时代刑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回应,代表了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9月中旬,“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将在上海举行,这是一次全球性的人工智能高端会议,将提供世界顶尖人工智能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和主导人工智能产业和基础创新融合发展。届时,上海市法学会与多家单位联合主办这次大会的分论坛——“人工智能与法治”高端研讨会。
崔亚东希望,通过研讨能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法律问题、人工智能与司法应用等的深度研究,为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中国方案”探索新路径、创造新经验,为未来科技发展提供制度支撑,让智能科技成果更好地助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司法公正、促进司法文明,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海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施伟东等参加活动。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研究院院长刘宪权教授作了“人工智能与刑法”的专题讲座,并举行了一系列相关图书的首发及签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