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论文依赖症”需要重构社会评价机制
日前,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发布消息,77名专业技术人才被评为本市首批正高级经济师和正高级会计师。
据了解,此次评审是北京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了三个“首次”:首次增设经济、会计两个系列的正高级职称,并为高层次人才建立破格申报通道;首次使用职称分类评价标准,突出干什么、评什么;首次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
此前,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突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近年来,各省市在推进职称改革中,都提到要破除“唯论文论”,取消统一职称考试标准,这次印发的《意见》,也提到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
长期以来,抄袭、拼凑、学术泡沫和学术交易在教育界严重泛滥,给建设创新型社会带来严重阻碍。由此带来的不是学术繁荣,而是学术大跃进,学术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现实情况看,论文依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的科研评价机制。据了解,国内高校对于发表在国际三大检索以及核心期刊上的论文都有明确的现金奖励,尽管金额不等,但这种论文与利益挂钩的奖励方式客观上让论文成为高校和教师搞科研的一种动力。反过来说,正因为科研的动力是奖励,是论文数量,导致论文有数量没质量。正因为如此,评判高校科研能力不再过分依赖论文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论文本是科研、学术的精华,一旦它成为学术毕业的必要条件,医生、教师等知识型职业职称申报的“硬通货”,就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论文“泛滥”,也促成了部分人因疲于应战,转而以造假方式蒙混过关的现状。
近年来,围绕着论文经济,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应运而生。论文违规出版涉嫌学术欺诈甚至法律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市场理论任其自由发展。弱化论文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不是取消论文这一评价指标,而是使科技评价体系更加合理,更加科学。但在现实语境下,要想告别论文依赖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一直以来论文数量多就等于科研水平高,论文数量多就等于科研能力强的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要想消除这种“论文依赖症”既需要科技评价机制的创新,科技评价方式的改变,更需要高校老师和科研人员的自觉,让论文成为真正货真价实的论文,而不是跑项目、要经费、拿奖金的媒介。另一方面,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也必须有所改进,不仅要使评定细则、评定标准更加细化、更加严格,改革论文“指挥棒”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正确认识论文与科研的关系。这种转变既包括主管部门,也需要全社会支持。同时,更要重新构建更科学更合理的社会诚信体系和社会评价体系,构建权威可靠的第三方评价和同行评议机制,重实际、轻形式,破除愈演愈烈的“论文依赖症”。只有这样,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才会不成为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