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语怼市民”折射官微发言人制度缺失

    近日,有市民向四川省自贡市环保局反映绿盛南湖实验学校外的建筑工地灰尘污染太大,然而得到的网上答复却是“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该市民质疑“自贡环保这样回复反映问题的人吗?真是丢脸”,得到的答复是“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目前,自贡环保局对官方公众号未关闭第三方机器人回复功能造成不恰当回复表示歉意。

  近年来,被公开曝光的官微“乱说话”“神回复”为数不少,由此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在政务信息公开上,存在某些深层次问题。事实上,官微发言人是在替政府及部门“发声”,一言一行事关政府形象,其在官微上“怼”市民,损害了官民关系。

  官微的设立,是政府网络问政的方式之一,是政府及时引导网民、披露真相、解决问题的积极尝试,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在网络上的新体现。可以说,官微为打造“网络民主”做出了一个注脚,也给疏通民意、回应网友在网络上的建议与质疑提供了平台。特别是,官微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其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团队和制度。因此,官微发言人不是一般工作人员可以胜任的,要求了解、熟悉工作,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掌握互联网舆论引导工作的方法与技巧,有工作责任心。

  与传统新闻发言人相比,官微发言人需要具备迅速反应的能力,及时代表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做到用事实说话,避免使用模糊辞令、打官腔、敷衍了事甚至言辞激烈,减少网民猜想和质疑空间。

  恶语“怼”市民,折射官微发言人制度缺失。官微应靠两点推动:一是政府的诚意,要放低身段,真正以解决老百姓问题为宗旨;二是网民要有负责任的网络精神,注意语言文明。关键是,应完善官微发言人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问责机制。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官微发言人进行考核,有助于提高政府部门应对舆情问题的效率。另一方面,对官微发言人考核指标的具体设立,各部门需谨慎考虑,应从既能为民众办实事,又能真实代表政府的立场综合进行考虑。只有通过行之有效的考评机制,督促官微发言人说实在话、办实在事,才能使他们去官腔、增人气、暖民心。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微信直播村级议事过程,实时公开村级重大事项,方便干部群众全方位监督,让村级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倒逼村干部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6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肖华清:搭上微信直播快车,全面规范村级“小微权力”,倒逼村干部提高本领、改进作风、优化服务,最终提升村民的获得感,让广大基层群众得实惠享红利,这本身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基层治理不妨大胆插上信息化翅膀,类似的村级议事也不妨多点“微直播”。

  大学生拿到毕业证,一般还需花钱到认证机构做认证,取得认证报告后,手里的毕业证才能得到各方认可。该认证机构叫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属企业性质网站。人们笑称,这是“证明我妈是我妈”笑话在教育界的翻版。(618日《钱江晚报》)

  @徐林生:这种改革,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斩断学历认证背后的利益链。有关部门有无壮士断腕的勇气,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近日,一篇《交大,对不起,我不是那10%》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作者是北京交通大学2018届的一名毕业生,他在文中写道:“只有10%‘优秀毕业生’才能去天佑会堂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现场听到校长的讲话,而剩下的人需要坐在教室里观看毕业典礼的直播,父母甚至需要坐在另一间教室观看直播。”(619日中国之声)

  @李蓬国:作为大学,即便没有大师,也要有大格局,大胸怀,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讲正气、敢担当、知行合一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正能量。

  近年来,广场问政、网络问政、电视问政等问政方式以及不断加大的问政力度,推动了诸多“疑难杂症”的有效解决。但问政并不仅仅是曝光问题,更在于推动问题解决,问政之后还要有下文。(619日《人民日报》)

  @汪东旭:仅仅停留在“问而不改”的层面,不仅使得问政的实效大打折扣,对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种伤害和透支。反之,既注重“解释”,更注重“解决”,才能营造反馈诉求、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才能让公开问政更有活力与生命力,才能迎得人民的支持点赞。

    

  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自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618日《环球时报》)

  @江德斌:慎重对待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征求专家和民众的意见,不要轻易批准相关诊断治疗方法,应严格遵循科学实践原则,对治疗方法进行合规评估,避免缺乏科学依据的治疗手段合法化,沦为牟取暴利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