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的法律学术著作

  当下,微信公众号多如繁星,公众号文章结集出版屡见不鲜。但文集出版后,仍备受读者喜爱的纸书并不多。新加坡管理大学张巍老师的《资本的规则》一书出版后,不但销量长居榜首,而且读者在豆瓣网上的打分评价常保持在9分左右。

  在该书后记中,张巍写道,“本书收录的是我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比较公司治理’上推送的40篇小文章,写作于201512月到201612月。”据张巍介绍,这些文章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后,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反馈意见,整理成书过程中,作者参考这些反馈意见进行了增删订正、数据更新。为方便阅读,作者根据文章内容侧重,将40篇文章分成8章。

  从形式上看,该书与一般结集出版相差不大。其成功秘诀何在呢?抛开本书的具体内容不说,单看看作者深入浅出的专业写作文风,大家就可管窥一二。

   

追热点而不失专业

 

  笔者关注了许多微信公众号,但常常发现热点被过度关注,很多文章及时有余,理性、深度不足。每每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众多文章一拥而上,却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大多重在就问题表达意见,而不重于表达了什么。比如,“孕妇自杀案”消息一出,各种分析接踵而来,有文章居然立论“虎毒不食子,一个母亲不可能杀自己的孩子,因此她一定不是自杀……”类似枉顾事实、依据的所谓“专业公号”比比皆是,让理性的读者不胜其烦。但张巍则不同。

  《新财富》主笔苏龙飞评价说,2015年至2016年初,随着分众传媒、搜房网等从美国退市并谋求回归A股,中概股私有化成为国内投资界的热门词汇。可是,“中概股私有化”涉及美国、开曼、中国内地等诸多法律、监管及资本市场规则,即是对投资圈并不陌生的许多人,也仅略知大概而不知其详。但读过张巍写的《盛宴过后是斋月》一文,顿生震撼。它不但以热点为引子,而且“把枯燥的专业干货写得如此引人入胜”,以至于新财富杂志在其微信公众号上首发此文时,特意将文章标题改成《关于中概股私有化监管,目前分析最透的一篇(没有之一)》,以衬托文章的分量。

  张巍说,写一篇文章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不能信口开河随随便便写成。张巍写热点,从不因情绪性发泄或迎合读者而写,而是以热点为引子,澄清谬误,正本清源。同时,也注重“有所写,有所不写”,即不因时生变、因事起异者,常从职业倾向出发,更乐意坚持专业定位进行深耕细作。

   

标题雅俗共赏 风格深入浅出

 

  微信公众号上文章的阅读量可以证明其受欢迎程度,但阅读量并不代表文章水平,尤其是专业文章。有的网络文章标题以形式创意讨巧,虽阅读量很大,但无实质内容。

  微信公众号,对法律专业写作的标题拟定、写作风格等带来了诸多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阵飓风,放眼望去,这段时间流行“word哥”,过一段时又流行“天啦撸!”反观该书微信公号(比较公司治理)的标题,虽信手拈来,但通俗,不媚俗。比如:“硅谷风投:那些有的和没的”“看宝万之争,说公司自由”“公司狙击手:经理之仇,股东之友”“拉卡拉的神迹与监管的逻辑”等等。

  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快”,但新闻不能仅靠“快”呈现其价值。一篇文章若有雅俗共赏的标题,深入浅出写作风格,则会大受读者欢迎,尤其是专业知识圈子。这类文章很容易被发现。笔者就曾在评论区看到,读者评价张巍开设的“比较公司治理”微信公号“是公号界一股清流”。

  张巍自称,该书涉及的主题常常是学术界研究、争议的热点,但由于其书稿脱胎于微信公众平台,因而行文通俗易懂,常以讲故事的方式说明了诸多学术性问题。这大概也是该书备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