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档案“医生”让3800余卷资料“复活”

    本报讯(记者汤瑜) 喷水、刷浆、拼接、托裱、上墙,经过10余道纯手工的修补过程,一件件原本破旧不堪的档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北京市公安局办公室档案处档案修复师范三成看来,这就像医生妙手回春,让危重“病人”重获新生一样,“拯救”档案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在全国公安系统唯一的档案保护修复技术中心——北京市公安局档案馆档案修复室,60多平方米的修裱室里格外安静,修复师们正在忙碌着。

   档案修复师刘雪立说,修裱工作室有件“重器”——朱红色的裱糊大案,那是修裱工作的操作台。它的制作工艺来自故宫博物院,档案修裱工作大部分操作都需要在这个工作台上完成。

  范三成介绍,目前修裱室重点对1949年之前日伪、敌伪时期破损的户籍底簿进行抢救修复,对纸张纤维断裂或板结的档案等,需要人工一点一点剥离出来,经过十几道修补过程,才能修复。说着,他拿起一张破损的户籍底簿,开始拼接、覆背,这一张A4纸大小的档案纸,修复了整整两个小时。

  范三成坦言,把破损的档案修复完毕后,看到它完整无缺,会有一种成就感。因为病入膏肓的病人,总是希望医生能挽救他们的生命,实际上档案不管是古籍修复者,还是档案修复者,就是破损古籍、档案的医生。“我们重新给它生命,如果档案破损特别厉害,我们不进行修复的话,这份档案或者这份历史,也就消失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历史者会慢慢老去,记录历史的纸张会慢慢残破,他们无法阻止前者的发生,只能在时间的“手”中“抢救”后者。

  据悉,经过北京市公安局档案馆档案修复室努力,他们“医治”而“复活”的公安档案资料共3800余卷,近40万页,这些档案成为民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至今,北京市公安局户籍派出所利用户籍底簿、人口卡片等档案资料,接待人民群众70万户次,在查证亲属关系、查找亲人、办理落户、退休、低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