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应社会变迁的民法学著作
该书尝试打破学科的壁垒,实现跨学科之间的对话,从司法裁判中挖掘思想素材,并提出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全样本分析,证明法律价值,发现法律逻辑,促进“中国法律相机”操作手册完善。
顺应社会变迁的民法学著作
税兵新书超越部门法壁垒谈民法
2016年3月,“阿尔法狗”和韩国棋手李世石展开人机大战,“阿尔法狗”完胜。
这让澳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税兵将研究方向投向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领域。税兵说,围棋被喻为人类智力最后的城堡,需要对局者拥有较强的本能和直觉,后者属人类独有。“AI时代即将(或已经)到来,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小说的场景,法律亦不能置身事外。”
税兵说,他于2018年3月出版的学术专著《超越民法的民法解释学》所展开的民法学研究正是在AI时代背景下的一次尝试,书名“超越民法的民法解释学”是想表达他的学术立场:民法问题绝不是由本部门法学者“独家经营”的山头地盘,恰恰相反,只有打破学科壁垒,消弭把本学科“做大做强”的狭隘心理,民法学才能顺应AI时代的社会变迁。
税兵说,书中的论文最初大多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法学》《法律科学》等核心期刊。书本内容的编排没有采取复制粘贴的“懒人战术”,而是对每篇文章都重新做了修正,并做了体系化编排。“反复修润,而不是像超市处理易变质食品一样急于脱手,从而有机会去检验已发表论文的学术保鲜期。”
打破民法体系自身堡垒
“合同当事人一旦构成犯罪,必然导致合同无效。这是学界不证自明的观点。”在该书第10章《民法与刑法的对话——涉罪合同是否当然无效》一文中,税兵如此写到,因为按照“举重以明轻”的法解释规则,法律行为一旦被刑法所否定,自应具有民法上之不法性。
税兵说,这条被广泛接受的民法“定理”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的挑战。2011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吴国军诉陈晓富、王克祥、德清县中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民间借贷纠纷案(简称吴国军案)”。该案严格区分了当事人的刑事责任与合同的法律效力,并否认了“先刑后民”的诉讼理念,从实体法到程序法都包含着对传统学说的颠覆性见解。
税兵在书中提到,“吴国军案”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案例分析本身,它为刑法与民法的对话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除此之外,税兵在该书下编“学科对话中的民法解释学”中,尝试从系统论的外在视角探讨民法规范,主题涉及民法与宪法、行政法、刑法、房地产法等多个法域。
“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做法是不行的。”税兵认为,传统民法解释最大的特点是在民法体系内部做规范论证,把民法看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在自身的体系中寻找答案。比如房地产限购令问题,就绝对不只是一个民法问题,它可能涉及宪法和行政法问题。如果部门法学者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遇到跨越部门法的法律问题时,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
“一定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实现跨学科之间的对话,从司法裁判中挖掘思想素材,法学才能顺应大数据时代的社会变迁。”税兵说,这样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民法既是裁判规范,又是行为规范,不能认为只有民法学者才有发言权。比如说我们要讨论民法典的制定,应开门立法,聆听社会民众和其他知识领域学者的声音。再比如修订物权法时,在公示登记、授权规范、权利滥用等领域就涉及大量的行政法规则。作为一个民法学者,也应该关注行政法学者是如何看待相关问题的。
完善“中国法律相机”操作手册
“中国的法学研究起步晚,但是有两样东西值得珍惜:一是在30年左右,完成了大规模民事立法。二是形成了全世界数量最庞大的司法判决。这是当今中国学者的幸运。”税兵说,中国民事立法,30余年硕果累累,但“工期太短了,这栋大厦的施工工艺没有完全跟上。”
税兵说:“我们需要中国法律相机的操作手册,但是这个操作手册不是傻瓜相机式的,而是需要专门的法学技艺。”法学理论首先要针对中国的问题,出现问题时,不要怕,要用现有的法学知识去发展这套理论体系。该书上编“司法裁判中的民法解释学”所开展的案例分析,下编“学科对话中的民法解释学”进行的学科对话,都是为了让“中国制造”的法律相机有适合自己的操作手册而已。
“进入AI时代的脚步越来越近,大数据也让法学研究出现了新可能。”税兵说,法学的价值判断不能只是抽象的说理,用数据去证明法律价值,用数据去发现法律逻辑,可以促进“中国法律相机”操作手册的完善。
税兵说,过去,大家的研究是切片式的,但AI时代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过去几个世纪主宰科学研究的方法是‘还原论’。把世界万物不断分解为越来越小的单元,归根到底是传统法教义学常用的类型化方法。把法律问题像剥洋葱似的还原、分解、归类。由于无法展开全样本分析,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只是方法论上的无奈之举。”如今,借助“大数据全样本的分析样式”,法学研究者第一次有可能看到完整的法律图景,在人工智能时代,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研究范式转换也将基于大数据的存在而成为可能。
AI时代法律面临的新情况
“当前法律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往。”税兵说,比如电子商务和数据交易的出现使交易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法律规则已经大大不同于往日。然而,现行民法规则的基础性框架仍是来自于两千年以前的罗马法。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法学研究不能做希腊神话中的“巨人之床”,需要与时俱进。
“我们首先要思考新出现的法律问题,在现行法的框架之下能不能得到解决。”税兵认为,当出现新问题时,大家一定先考虑在现行法框架下,法学理论应该如何得以发展。当现行法不能解决现有问题时,就必须通过立法去推动它。“不要停留于解决个案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动法律发展。”
税兵认为,AI时代,要特别注意避免一个误区:脱离现行法律框架和基本概念,空洞地谈论法律问题。一定要冷静看待AI和法律的关系。首先要有思想上的准备,了解AI的出现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怎样的挑战和影响。其次,要有知识上的准备,尤其是方法论的准备。
税兵说,法律是社会科学中最保守的学科,因为法律的适用有地域性,法律价值追求的是稳定而非多变。法律的保守性在以往时代都问题不大,但是未来就不同了,一个法学家仅仅懂法律知识远远不够,他需要汲取新知识的营养,才能应对未来的法律情况。“我自己尚处于知识积累和思想储备阶段,一直在充电,提醒自己不要制造泡沫化的学术GDP,要始终关注法治实践中的真问题。”
税兵说,这本书不是关于AI法律问题的专著,研究主题涉及民法的各个领域。本书的篇章结构,展现了作者如何从偏好法教义学方法,转向探寻真实世界中的法律模型。“不管如何,在当下的AI时代,如果我们仍用昨天的技艺来讨论今天的法律问题,则是在掠夺法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