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准护航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发挥政法职能 营造“四个环境”
精准护航德州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近年来,德州市政法机关牢牢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紧紧围绕大局、时时聚焦大局,找准位置、发挥职能、主动担当,千方百计为协同发展服务、为改革开放护航、为经济振兴铺路,全力以赴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全力打造有利发展的稳定环境、促商兴业的平安环境、文明高效的服务环境、公正廉洁的法治环境,取得明显成效,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了坚强政法保障。
一、增强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全力打造有利发展的稳定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加快德州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今年以来,德州市各级政法机关立足于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尽可能把风险降到最低,把隐患消除在事前,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大风险预警,对企业破产、重整、转制中的涉稳问题,主动作为,提前介入,积极做好稳定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化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突出摸排化解,对金融风险可能引发的稳定问题,组织开展清查整治。对因政策变化和企业经营不善引发的稳定问题,加强日常情况收集,密切关注相关企业动态。对涉及公共利益方面的稳定问题进行全面了解,摸清现状和原因,提前做好工作预案,并有针对性地向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及时做好维稳和化解工作。
二、坚持重拳治乱和打防并举,全力打造促商兴业的平安环境。各级政法机关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立足主责主业,破除发展大局与己无关、自我封闭的本位思想,把各项工作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新旧动能转换的风险在哪里,政法工作就保障到哪里,羁绊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是什么,政法工作就突出解决什么。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严厉打击、有效整治影响发展的各类违法犯罪问题,紧紧围绕影响企业安全的突出问题,重典治乱、重拳出击。以信息化、合成化、立体化打击机制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科学指挥、合成作战、科技支撑、情报导侦”的打击经济犯罪机制,突出多警种协调联动,构建跨警种、跨层级、跨区域立体侦查体系和工作模式,创新警税协作体制,强化部门间协作配合,持续深化“三打击一整治”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四项整治”和“四个攻坚战”,突出重点车辆驾驶人和重点企业,紧盯住“四类重点车辆”,紧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实现了重大交通事故“零发生”。
三、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主线,全力打造文明高效的服务环境。各级政法机关主动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切实增强服务的针对性、高效性和便捷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本着“简化流程、便民利民、快捷高效”原则,市公安局在户籍、出入境证件办理、交通违法处理、车驾管业务办理4个方面探索推出38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措施,让公安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群众。对各项行政管理业务,努力做到应放尽放、一放到底。将电子出入境证件(电子往来港澳台证件)再次签注制作权限下放到县级公安机关;将补换机动车号牌、违法处理业务查询、非现场违法处理等20余项业务下放至21个“所队合一”试点派出所。同时,针对涉企用工、流动人口管理业务需求量大的实际,全力攻关电子印章的设计难题,全市149个派出所的印章实现了电子化,我市居民可以选择在全市任意一个派出所办理户籍业务,实现户籍业务全城通办,并以此倒逼计生、教育、社保等领域改革,从而激活创业新动能,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四、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力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法治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对于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产业、项目、人才、资金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各级政法机关坚持谋划工作、处理问题、说话做事先考虑是不是合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加快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为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示范区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各级政法部门积极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预警提示和防范建议,切实维护好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有案必受,认真落实有案必受、立案必查、立案必核,实行首问责任制,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部门协作机制,定期召开会商、通报案件,开展联合执法,形成打击经济犯罪工作合力。坚持上门服务,市政法各部门分别制定出台服务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有关意见,主动服务对接“三个一百”企业,依托经济犯罪举报中心、服务联系热线、微信微博等载体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与“三个一百”及其他重点企业建立警企联络机制,每季度到企业上门服务,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提出防范建议,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充分利用“3·15”等重要节点,借助报刊、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平台,及时普及经济犯罪相关法律知识,发布防范提示,提升市场主体守法经营的自觉性,提高企事业单位和和社会公众防范经济犯罪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