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看待“高考状元” “高考升学率”禁宣政策
近日,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各地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禁止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禁止宣传,而是希望通过禁止宣传来降低社会对“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以及高考的关注度,进而恢复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目的是好的。“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自身就带有强烈的社会关注度,这从我们用“状元”这个词汇来称呼高考成绩第一名即可窥见一斑。
社会对“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度关注,其背后是对高考的过度关注。社会高度关注高考可能与历史传统、商家炒作等原因密不可分,但这更与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名校以及高考招生方式过分单一等原因有关。
首先,社会阶层的频繁流动是形成高考关注度的首要原因。曾有句诗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原因在于“中举”后所带来的身份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最频繁的时期,而高考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流动方式。大量的寒门学子通过高考从农村进入城市,这不仅实现个人身份的转变,也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为了维持或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投入到“高考”中来,这是社会高度关注高考的首要原因。
其次,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带来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于名校。恢复高考后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快速攀升,但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并不均衡,大量的社会资源高度汇集于名校。如201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经费预算中,北京大学的财政拨款预算达到53亿元,而排名最后的西北大学的财政拨款预算只有3.45亿元;再如,此次“双一流”建设共评选339个双一流学科,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就达到127个,占双一流学科总数的37.5%。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考入名校所带来的各种“隐形福利”,也造就名校对社会的巨大吸引力。
最后,高考招生方式过分单一。“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炒作代表着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唯分数论”观点,这与当前的高考招生方式过分单一有关。虽然当前高考招生方式不断多样化,如增加自主招生考试、综合评价招生考试、保送生所占比例等,但参加普通高考仍然是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方式。分数仍然是高校招生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家长、学校的“高考指挥棒”。所以,高考“唯分数论”的现实基础并未消失。
社会对“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过度关注具有强烈的现实基础,这既与中国激烈的社会阶层变动息息相关,也与名校资源聚集和高校招生方式单一等教育不公有关。单纯地通过行政命令来禁止宣传或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虽然可以暂时压制这一现象,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仍然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机制的完善,从而缓解“进名校”与“人生成功”间的过度关联,并回归高等教育目的的本源。我们应当理性看待社会对高考的过度关注,而非简单的一禁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