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专家前往上海法院调研

   本报讯(记者侯劲松 通讯员 高远) 近日,世界银行数据核验专家一行来到上海高院,与商事法官座谈交流上海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两项指标的实践情况和最新改革举措等。

  据悉,执行合同、办理破产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的两项重要指标,该评价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执行合同指标反映解决商业纠纷的时间和成本,以及司法服务的水平。办理破产指标反映办理商业破产的时间、成本、结果和回收率,以及破产法律框架的力度。在20171031日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上海执行合同指标得分居全球前列。

  上海高院民二庭庭长潘云波在座谈会上就上海法院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的司法实践情况作了介绍。根据最新年度统计,201761日至今年4月底,上海基层法院一审审理(判决结案)并执行完毕的标的额10万元以上、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共259件,从当事人提交诉状到一审作出裁判平均天数为261.80天,平均执行天数为78.24天,两项合计为340.04天,远低于2018年世行营商环境报告的485天。同时,上海法院积极贯彻不间断审理原则,依法规范延期开庭和延长审限,并开发电脑分案系统,探索实行随机自动分案,开发“数字法庭”和电子卷宗同步生成系统,推进“无纸化”诉讼。早在2009年,上海法院就开通了网上直接立案系统,201711月,又开发了电子卷宗同步生成系统,目前正尝试在上海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探索建设“数字法庭”。

  在谈及关于“办理破产”指标时,潘云波表示,日前,上海高院已制定了《关于简化程序加快推进破产案件审理的办案指引》,努力缩短破产案件审理时间。同时,上海法院加强破产案件信息化建设,努力降低破产成本、提高破产审判的透明度,加强破产重整识别,有效发挥破产重整功能。比如,在上海超日公司破产重整案例中,超日公司因市场波动资金链断裂,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法院经过重整识别,积极引导选择破产重整的路径,最终由同行业的9家公司联合出资19.6亿元进行破产重整,重整后的公司当年实现盈利,并在深交所恢复上市。

  上海高院民五庭庭长张新、上海浦东法院自贸区法庭庭长曹克睿分别就上海金融法院筹备情况、数字法庭建设情况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张新介绍,上海金融法院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审理金融案件的法院,目前有关筹建工作正按计划推进。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决定》,上海金融法院专门管辖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具体范围由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今后,上海金融法院将结合金融法院审判特点、发展趋势和司法改革要求,拟设立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综合审判庭、审判监督庭(执行裁决庭)、执行局、综合办公室等部门。

  记者在上海浦东自贸区数字法庭介绍短片中看到,数字法庭认证十分便捷,如个人可以以支付宝系统认证、单位可以以数字认证中心认证、律师可以以律协认证方式认证,无需账号密码即可直接登录数字法庭查询本人或本人代理的案件。数字法庭共有四大板块,分别是“我的案件、我要立案、我的提醒、我要咨询”。其中,“我的案件”板块依不同的案件办理状态,涵盖了民诉法规定的一审程序中的16大类几乎全部诉讼事项,几乎所有诉讼材料均不再需要书面提供,都可通过数字法庭提供的平台和模板上传、输入、制作并自动提交,系统还会实时推送提醒信息,极大提高信息流转的效率。

  会上,世界银行专家还就执行合同、破产审判、金融法院、数字法庭等工作进行了提问交流,对上海法院在提高商事、金融审判水平,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并就网上立案、电子送达、随机分案等工作提出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