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教育”应融入日常生活常态
浙江省教育厅日前发布指导意见,要求全省范围内各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以确保小学生每天有10小时充分的睡眠时间、充裕的早餐时间、从容的上学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据悉,全省范围指导实施推迟上学,在全国尚属首例。
这些年来,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上学时间太早的问题,饱受各地家长的诟责。针对此问题,部分地方出台过“推迟上学”的方案,具体内容类似,均将上学时间推迟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而浙江在全省指导实施“推迟上学”,扩大了执行范围,令更多孩子受益,可堪是一次重大举措。希望“推迟上学”能够有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
从科学角度看,5-7岁孩子的最宜睡眠时间为12小时,8-12岁为10小时,13-18岁为9小时,以保障最基本的身体发育所需。可现在,各地学生普遍因上学早、作业多、睡觉晚,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孩子上课时容易犯困、注意力不集中,不仅耽误身体发育,反而影响到学习进步。从解决方案来讲,“推迟上学”是最好的办法,让孩子晚一点上学,作业少一点,从而保障充足的睡眠时间。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家校配合保证小学生每天10小时睡眠时间”。可见,此前各地学校并未做到这个要求,令学生的负担过重。如今地方政府发布“推迟上学”方案,乃是为了贯彻这个标准,倒逼学校减轻学业负担,保障学生的睡眠时间。从“推迟上学”的执行效果看,仅推迟上学时间是不够的,必须要配套限制在校学习时间、作业总量等规定,以实现约束总时间,遏制学校随意扩张学习时间、作业负担的冲动。
而且,从目前各地“推迟上学”的执行效果来看,均获得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并引发其他地方民众的欣羡,纷纷要求跟进响应。从惠及全国学生利益的角度看,确实有必要更进一步,由教育部出面发文,统一“推迟上学”标准,共同执行相关标准,并制定严格的处罚规定,将保障学生睡眠时间、减轻作业负担等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