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警方:十项信息化举措助推规范执法升级
本报讯(记者汤瑜) 《受案回执》增加二维码,群众随时“扫码”查询;研发移动终端执法办案APP,实现民警全天候办案审批;推广智能语音识别,最大化辅助一线办案……这些都是2017年北京警方在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域推出的十大亮点信息化措施。
重铸刑事办案流程。2017年北京警方开发建设执法办案平台侦审一体化办案流程,将原预审阶段办案功能全部整合到前端侦查环节,实现在侦查案件下操作全部诉讼功能;同时,根据基层多单位协同作战和审批同步查看法律文书的需要,开发了跨单位协同办案功能和法律文书的“所见即所得”同步审批模式,支撑了侦审一体化办案机制下基层的网上执法办案工作。
深化网上执法公开。警方依托执法办案平台全面整合警情接报、案件办理、人员处理等重点办案环节的公开信息,变民警手工操作为自动推送互联网,实现了即时同步公开案件信息;在《受案回执》上增加公开查询网址、二维码和查询密码等内容并自动发送手机短信,方便报案人及被侵害人查询案件进展情况,并设置群众网上评价和留言功能,评价和留言及时自动反馈给办案单位,督促办案单位及时整改。
推广智能语音识别。在全局所有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和部分办案量大的派出所部署使用智能语音笔录系统,通过将语音转写成文字和声纹识别技术实现对询问、讯问全程的分角色语音转写,直接生成电子笔录,同时依托配套的笔录软件实现对笔录过程的规范监督、笔录内容的文字校验、笔录关键信息的智能提取等功能,为基层办案提供最大化的智能辅助。
建立网上案管模块。北京警方相关负责人表示,配套“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基层所队案管组”两级专业案管体系建设,研发网上案管系统,研发增设警情监控、案件管理和涉案财物管理3个模块27项具体监督功能,以及刑事受立破、拘捕诉打击处理、不予立案复议复核和内外部监督等5类统计报表功能,自动预警执法问题,全程监控执法行为,实时反馈执法结果,为实现对警情、案件、场所、财物、卷宗等重点执法要素全流程、闭环式、常态化管控,提供智能辅助。
强化全流程监督管控。在前期受案立案预警提示的基础上,针对日常办案中存在的人员超期处理等问题,“智能分析风险点和超期时间”,按照基层办案习惯和不同的办案环节细化预警类型和提示时间,并通过语音提醒、平台弹出、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对办案民警、分管领导和监督人员进行提示,对超期已处理和超期未处理情况进行分别监督和考核,提高同步监督管控的针对性,及时规范基层执法办案工作。
变革案件审核管理模式。警方研发并试点运行“快速扫描、便捷归卷、智能提示”的执法办案电子卷宗功能,办案民警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同步将案卷扫描上传至执法办案平台,刑侦、法制等部门可通过网上阅卷完成立案审批、行政拘留、刑事拘留、逮捕、起诉等远程审批和审核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在案件审批过程中重点类案件核心证据标准的智能辅助审核,当缺少核心证据时不得提交审批,当缺少其他重要证据时将予以警示提示,为智能规范执法办案工作提供支撑。
构建网上财物管理新模式。为提升涉案财物管理效能,北京公安机关执法办案平台建设完成“智能管理、台账完整、案物联动”的涉案财物网上管理功能,实现全部涉案财物在办案过程中采集并随办案流程进行扣押和收缴,通过“一物一码、扫码存取、高效运转”网上管理手段实现涉案财物信息的同步导入、扫描入库,自动生成清晰完整的分类查询台账,确保涉案财物来源清楚、去向明确、处理规范。
研发移动终端执法办案APP。依托移动警务终端研发移动办案APP,全面提升网上办案工作效能。北京警方通过应用移动办案APP,既实现对案件办理、人员处理异常情况的实时提示预警,以及立案、破案、拘留、逮捕、移送起诉等数据的同步查询和推送,方便办案民警和主责领导实时掌握打击处理动态,还可以查看常见多发警情处置视频片,强化执法培训实战效能。
优化网上办案操作。针对基层反映的电子文书盖章功能运行速度缓慢问题,北京警方重新设计盖章方式,研发批量盖章功能,使单份电子文书开具时间从平均25秒降低到5秒,且多份文书盖章时间下降70%。为解决基层办案中难以找到与辨认对象体貌特征相类似人员照片作为辨认照片的问题,平台将自动提供辨认照片库,供全局民警共享使用,为基层办案提供便捷辅助。
调整下放管理权限。为方便基层办案,减轻基层负担,警方对执法办案平台部分管理权限进行调整,把文书重新开具和重新盖章的权限从分局下放到基层所队,把案件错误信息删除及结案、破案等案件信息修改等调整权限从市局下放到分局,同步研发应用错误信息删除的网上呈报功能,节省了基层民警因删除、修改案件信息而跑送材料的时间,提升了基层办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