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的民事证据实务参考书

  该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概念、特征、分类、意义等依次而下的旧式解读习惯,主要围绕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关键问题展开,前六章讲方法论,后七章讲证据种类,通俗易懂,论述严谨。

 

  “民事领域证据实务方面书籍太少,该书算是填补了空白。”证据法学者、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王跃说,王新平律师“工作那么忙,还将实务经验、理论思考整理成书,实在不易”。

  “看了后感觉老师在边上手把手教。”律师林静说,这本书若干章节涉及三大诉讼证据规则的比较,对从事行政诉讼、刑事诉讼的法律人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

  2017年11月,浙江省律师协会常务理事王新平出版了《民事诉讼证据运用与实务技巧》一书。亚马逊中国网友说,该书“内容务实、实用,价格实惠、实在”。

  当当网网友说,它“讲解深入浅出,内容言简意赅,很有指导价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友军说,刚看几页,很实用。台州市司法局订购几百册发放给全市律所学习。

  该书编辑推荐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概念、特征、分类、意义等依次而下的旧式解读习惯,围绕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关键问题展开,叙述体例别具一格,通俗易懂,论述严谨。

   

20多年经验与思考的成果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太单薄。”王新平说,自1996年大学毕业从事律师工作以来,他一直持续关注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运用与技巧。

  经过长期观察,王新平发现“打官司就是打证据”,但20世纪90年代,学校没有开设证据法课程,20多年过去了,如今诸多高校仍未将证据法列为法学必修课。在司法实践中,一些颇重要的证据规则规定缺乏。

  在王新平看来,我国目前可以适用的民事证据规范主要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释[2001]33号)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中有关证据方面的章节(第90条至第124条),且现有民事证据规则部分内容与行政证据规则、刑事证据规则不一致。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少困惑。

  证据问题至关重要,但法学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将证据法作为必修课。同时,“考虑到民事领域证据实务方面的书籍太少,所以我就想写一本能接地气的民事证据实务参考用书,将自己的实务经验和理论思考整理成书,供法律人办案时参考。”

  这一整理,王新平足足用了20多年。该书编辑程王刚说,本书是“作者20年来律师和仲裁实践经验及研习证据法的结晶成果”。

  王新平称,从正式创作到出版,该书耗时3年多时间。有一次,写作太投入,以至于他回拨妻子用家里座机打来的电话时诧异地问“刚才谁打我的电话?”

   

侧重司法实务 以问题为导向

  “理论与实务水乳交融,知识与应用相得益彰。”程王刚说,该书将相关原理与司法实务紧密结合,充分展现了证据规则的应用流程。

  原国家法官学院司法审判研究中心主任毕玉谦研究员说,该书立足于司法实践,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讨论民事诉讼证据实务问题,避免单纯空洞的理论说教,比较生动活泼。

  王新平自诩,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书籍偏重理论知识不同,该书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侧重司法实务,以问题为导向,“表面看不出奇,其实干货满满”。

  王新平说,一般证据法书籍,大多侧重于介绍概念、特征、分类、意义等理论知识,很少针对实务具体问题。该书主要围绕司法实务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较深入地讲解。

  比如,在“举证”章节,该书主要围绕“谁有权取证”“举什么证据”“法官有无权力分配举证责任”“证据可否撤回”“证据目录如何编”等实务问题展开,尽量杜绝空话、套话。

  王新平说,全书分为13讲,具体包括概述、举证、质证、推定、自认、经验法则、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当事人陈述等章节。

  “前六章节主要讲方法论,后七章节主要讲证据种类。说不好哪些章节最精彩,但每一讲都有‘真诚’流淌,每一段都会带给你缘起后的惊喜。”

  程王刚说,该书对复杂证据法规则的阐释深入浅出,中间还穿插了许多司法实例。比如什么是证据,谁有权取证,举什么证据;什么是质证,质证的顺序及内容是什么等等。

  毕玉谦说,该书对证据的关联性、证明力等做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有益见解。“鲜活的素材、生动的表述、鲜明的见解,展示了作者对证据法学及实务问题的认真思考与执着探索。”

  “本书的内容主要适用于律师,但对从事法律实务的法官和仲裁员也有裨益。”但毕玉谦也认为,该书每一讲的篇幅比例不甚匀称,对若干案例的解读还不够深入。

  王新平认为,“梁慧星教授说一本好的教材一定要简明、扼要,不要超过25万字。拙著还不到20万字,的确有些单薄,争取再版时补充完善。”

  但它内容实用,价格实惠,至少“可供实习律师和政法院校学生入门学习,也可作为执业律师、法官和仲裁员的办案参考用书。”

  程王刚也认为,该书是一本适合律师、法官、仲裁员等法律人阅读的办案参考用书,“对证据法感兴趣的法学专业学生以及大众读者也适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