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京举行

  本报讯(记者李旭) 1226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主办的“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京举行,来自法律实务部门、科研院所、法学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聘请的光明日报兼职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师生等9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期间,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发起组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共同体倡议。

  20144月,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共建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并由此开启了共建“明政智库”、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与传播宣传资源深度对接等一系列密切合作。目前,“法治中国论坛”已连续举办4年。

  此次论坛上,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分别发表致辞,论坛开幕式由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沈卫星主持,主题演讲由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主持。

  张政在致辞中说,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需要法治的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法治堤坝的保护;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成果,需要法治的守卫。他特别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方面,针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提出了建议。

  胡明在致辞中表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新方法、新路径,是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和使命。今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在这方面中国政法大学一直在积极探索,推出了一批具有前沿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不断为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新的增长点。

  论坛期间,23位专家学者就新时代法学学科建设思路、标准、路径、目前学科建设不足等问题发表主旨演讲,并进行了专业、深入地探讨。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显明在发言中回溯了高等教育起源,提出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的外化和凝练,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知识体系,法学学科建设,就是要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创新科研成果、培养高素质和高层次人才展开。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从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指出,法学双一流建设应体现主体性和原创性;法学双一流建设应有民族性和融通性;法学双一流建设应具有时代性和战略性。法学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最根本是坚持自己的方向和道路,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据了解,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部署,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协商,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在论坛上宣读了《组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共同体倡议书》。作为开放性、非营利性的高端合作交流平台,共同体将携手各法学一流学科高校、法治实践部门以及所有致力于推动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内涵和标准,协同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社会服务,一流的国际合作交流,一流的文化传承创新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伟大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