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研究为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
浙江省法学会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研究会成立两年来,一批研究成果获最高检肯定
12月18日,浙江省法学会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研究会与浙江省检察院在杭州召开学术年会,研究“绿色司法视野下的未成年人保护性司法”课题。
成立于2015年4月的浙江省法学会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是全国首个针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进行研究的社会团体。
“成立研究会,通过加强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专门研究,有助于把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方针、政策、法律落到实处,真正建立健全区别于成年人的刑事司法制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陆剑锋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该研究会成立两年多来,通过研究未成年人司法理论重点问题、破解实践难点问题、回应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聚焦涉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害人保护和未成年人权益维护,促成一批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相关制度规范和决策依据,其中多个研究成果受到最高检肯定,并供中央决策。
会长带头攻关重点课题
据统计,我国现有3.67亿未成年人。近年来,全国每年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7万余人,提起公诉8万余人。浙江省检察机关每年批捕和提起公诉的涉罪未成年人近5000人,占全国较大比例,其中,侵财、涉暴等案件仍为多发案件。
2016年,该研究会根据中央推进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由研究会会长担任课题组长,联合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攻关《未成年人犯罪标准体系研究》课题。
课题组以浙江为样本,分析论证对未成年人常见犯罪建立一套有别于成年人的标准体系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行性。研究成果为破解当前对涉罪未成年人逮捕、起诉和判处监禁刑比例高的司法难题提供了全新视角和理论支持,为司法机关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2017年,研究会集中骨干会员组成《少年检察院建设》课题组,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实践经验,探索开展新形势下少年检察院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将上报最高检察院,为最高检提供决策参考。
专题调研热点难点问题
研究会充分发挥设在浙江省检察院的优势,组织会员参与浙江省检察院的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既紧密结合浙江省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实际,又具有较强转化价值的专题调研成果。
其中,在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化建设专题调研中,系统总结了浙江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化建设成效、做法和瓶颈性问题,提出加强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该调研报告得到最高检、浙江省检察院领导批示肯定,被最高检《检察研究参考》刊发。该调研成果被评为2017年浙江检察机关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结合浙江实际,研究探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领域践行绿色司法的路径和方法的研究成果,被浙江省检察院研究室转发。针对近年来浙江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态势、成因、特点,研究会提出防范和遏制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设性对策建议,据此形成的专题调研报告被最高检《未检工作交流》采用,并编报中央办公厅,为中央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未成年人分管分押制度也是业内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会组织骨干会员专题调研,对涉罪未成年人在看守所与成年人分管分押的情况进行实务研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提出对策建议。该专项调研成果为浙江省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联合开展未成年人分管分押专项执法检查、健全完善浙江省分管分押机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理论研究助推实践创新
为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研究会将开展理论和实务研究与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实践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浙江省检察院根据研究会对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办案模式专题调研成果,确定全省14个基层检察院开展工作试点,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在试点中,研究会通过组织专题论文撰写、专题研讨、工作交流等方式,研究一站式询问程序、检察官介入时点和方式、一站式询问场所建设等重点难点问题,将学习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创新发展的动力。目前,14个试点基层检察院一站式询问模式稳步推进,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一站式”询问模式被最高检列入全国未检创新实践基地并召开现场会在全国推广。
研究会还被中国检察学研究会未成年人检察专业委员会授予论文征集优秀组织奖。
今年11月,研究会在秘书处设立党支部,加强党的领导,确保研究会各项活动开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推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研究会将深入开展理论和实务研究,活跃学术研究氛围,努力服务未成年人司法实践,为推动浙江未成年人司法创新实践、完善中国特色未成年人司法制度贡献智慧。”浙江省法学会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检察院副检察长黄生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