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遭家暴报警”给我们上了一课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给警方写信,请求警察叔叔将妈妈带走给其“上教育课”的事情引发关注。孩子在信中称妈妈无视“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经常对他施以暴力。民警对母子二人进行劝导,孩子的妈妈表示以后会尽量克制,不再使用暴力教育孩子。(1217日《燕赵晚报》)

  “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许多家庭的家教常态,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众多孩子对此等暴力教育表现出无奈或无助。邯郸市这名五年级学生选择报警维权,彰显出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和行为明智,不失为聪明之举,也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上了生动一课。

  以打骂方式教育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司空见惯的“中国式教育”,其思维支撑无非两个方面的糊涂观念:一是“棍棒出孝子”。以为只有皮肉之苦才能让孩子心存敬畏、长记性、不再重犯;二是没时间、无耐心。坦白讲,面对有过错的孩子,许多家长并非不懂得“循循善诱”的道理,但出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部分父母忙于事业上的拼搏,很少有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时间与耐心。甚至还有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给他们讲道理纯属耽误工夫,等孩子长大了,自然明白大人的一番好意。

  这其实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首先,无论多小的孩子,都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而是地位平等的社会一员,他们同样具有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随意打骂孩子当属违法之举。遭家暴报警正是孩子依法维权的正当行为。其次,“循循善诱”并非是对牛弹琴的多此一举,而是事半功倍的最优选择。摆事实、讲道理看似费了口舌,但带给孩子的教益却不容忽视。家教的初衷是让孩子成长成才,三番五次的道理启蒙,势必会引发孩子懂道理的质的飞跃。再说,这种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家庭教育,也极易让孩子诚心接纳,而打骂反倒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人们为“孩子遭家暴报警”点赞,缘于对孩子明理与明智的行为认可。从“我知道打是爱”“幸福的小家庭”“在附近徘徊了许久”等表述中,人们可以感知孩子对“爱”的认可;将妈妈带走给其“上教育课”,更没有以暴制暴的暴力痕迹;而孩子将妈妈的施暴行为上升到有悖“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理念的认知高度,更彰显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人心,实在可喜。相较于那些动辄打骂孩子的狼妈狼爸,其不懂法和不理性,着实令人汗颜。

  莫说五年级学生只是不谙世事的未成年孩子,其“遭家暴报警”的明智之举,足可称得上是对家长和社会的一堂法治教育与心理辅导。鉴于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潜移默化效应,其根本秘诀当在家长的以身作则。“尽量克制”并不足以展现当事妈妈的悔过诚意,务实践行“不再使用暴力教育”的庄重承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