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海市法学会探索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子

    广西北海市法学会坚持“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治实践”并重,多方联动,突出“北海”特色,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子。

    广西北海市法学会坚持“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治实践”并重,多方联动,突出“北海”特色,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子。

  本报讯(记者罗宗明) 近年来,北海市法学会以“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为重点,着力打造法治文化新载体,创新法治宣传形式、探索法律服务机制、提高法治实践水平,走出了一条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子,有效推动了北海法治建设。全市青年普法志愿者深入机关、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海岛开展法治宣讲2649场次,法治宣传1220场次,法律服务875场次,发放普法资料50多万册,受众达到60多万人。

主动作为,坚持机制先行

  北海市法学会坚持“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治实践”并重,积极作为,理顺工作机制、争取多方支持、坚持机制先行,为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理顺工作机制。为了加大工作推进和落实的力度,同时解决人财物“短板”问题,2014年,经主动协调,北海市法学会成为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把法学会的工作和职责尤其是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全市法治建设的“大盘子”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同落实。

  争取多方支持。坚持党委领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报告,加强向市委政法委的请示汇报,多渠道畅通与组织部门、政法部门、司法行政部门、群团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多层次多领域拓宽法治文化建设路子,把工作纳入到全市干部培训、党建工作、法治建设专项考核,引起全市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工作。

  坚持机制先行。每年年初,联合司法局、团市委、市法治建设办下发《北海市“爱祖国 学法律 创和谐”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实施方案》,全方位搭建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治实践平台和载体,强化组织保障,明确工作职责,坚持以基层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全市法治素养、树立法治信仰为目标,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工作机制促工作成效。

上下联动,突出“北海”特色

  北海市法学会坚持多方联动,加强与综治办、司法局、团委、法治建设办等部门合作,创建了多形式多模式的合作格局,形成了工作合力,取得了显著成绩。2016年北海市被评为“六五”普法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广西平安建设先进市,群众安全感排名上升至全广西前列。

  抓创新出精品,突出“北海”特色。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品牌优势。利用“双百”报告北海专场、“美丽北海 法治同行”法治文化讲坛、法治大宣讲、法治公益学堂、法律“六进”等载体,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结合“12.4”国家宪法日,每年主动联系市法治建设办,出谋划策共同筹备活动。在今年12.4国家宪法日活动现场,市委主要领导向法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赠送法学会出资编印的《宪法》、《民法总则》图书2000册。

  发挥人才、人文资源优势。牵头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助力社会治理深入开展“双提升”、反邪教以及打击传销、打击走私等工作,确保一方平安。把精准扶贫、法治农村建设作为切入点,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先后10多次深入扶贫村向广大农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切实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配合法院系统开展未成年犯帮教回访活动,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促进未成年服刑人员改造自新,帮助其早日顺利回归社会。积极参与北海市疍家、客家法治文化节、法制名言书法摄影展、“百场法制文艺巡演”、“百场法治文化巡讲”、“百场法制电影放映”以及在全区率先开展惠民电影前十分钟普法等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的参与,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文化得到广泛宣传和弘扬。

  发挥工作职能优势。借力司法行政资源,坚持会员力量配备、会员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在全市164个“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平台均设立法学会法律服务工作站。组织律师和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矛盾纠纷调解307件,法律援助305件,解答来电来访咨询2982件,妥善化解了一大批历史遗留和疑难信访案件。借鉴其他先进地市经验,11月份,经市委政法委批准,市法学会投入财力人力先行先试在北部湾社区打造一个市法学会下辖的法律服务工作站,切实下沉基层,从源头上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推动法治建设。

  抓队伍聚人才,突出“青年普法志愿者”主体。法治宣传队伍全覆盖。与市法治建设办共同在全市选拔了一批作风硬、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普法人才组成256支法治宣传教育“轻骑队”和300余支法治宣传志愿者小分队,纳入法学会宣讲团统一管理,宣讲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常年活跃在全市普法一线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为营造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法学人才的成长。法治宣传队伍成立以来,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5000多场次。

  搭建本地法律实务工作者参与平台。以“美丽北海 法治同行”北海法治文化讲坛为法治文化建设阵地,在邀请国内法学名家讲课的同时,专门挑选本地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检察官、法官走上讲台讲实务,与一线办案干警面对面交流,围绕业务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结合本市重大疑难案件深入分析研讨,分享经验和教训,探讨办案难点和技巧,畅通交流渠道,促进了北海市政法系统办案人员提高办案水平和业务素质。5年来法治文化讲坛共举办了29期,本地法律实务工作者上讲台讲实务举办了8期。

  注重热点理论宣传。瞄准时下热点、重点理论学习主线,精心挑选50名理论功底深厚、服务社会意识强的法学法律专家组织“法治大宣讲”宣讲团,向全市发出宣讲主题“菜单”,由全市各单位“点菜”,市法学会统一安排讲师上门宣讲。聚焦党的十九大,组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理论新思想分批次,深层次宣讲。

全力推动,把握“三个立足”

  北海市法学会坚持把领导干部作为法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不断丰富法治教育载体,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升法治思维方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双百”活动和北海法治文化讲坛,对全市800多名处级领导干部、3500多名政法干警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法治思维灌输和教育,大力推动了北海市领导干部发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率先垂范作用,各级行政机关主动接受司法审判监督意识不断增强。2012年以来,行政机关负责人代表市政府出庭应诉成为常态,其中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出庭应诉14件案件,2017126日,北海市市长出庭应诉一起土地纠纷案,这起广西区首例由地市级行政首长出庭应诉的案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北海市法学会注重培养青少年法治信仰,抓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以青少年校园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法治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为目标,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建设“法治宣传长廊、少年模拟法庭、法律讲堂、法治展览室”“四有”为重点,每年都协调整合公检法以及律师协会组织大批青年普法志愿者开展“送法进校园”、“小手牵大手,学法一起走”、“懂法守法成就梦想”、“服刑人员现场说法”等等法治文化基层行主题教育活动,深受青少年学生欢迎和喜爱。海城区第十小学是北海市法学会精心培育的示范单位之一,多年来学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治教育长效机制,在“四落实”、“四有”之外,还开创了红领巾校园法治广播电视台、家长法治教育微信课堂等各种多媒体新媒体法治教育形式,十五年来该校没有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犯罪率辍学率均为零,探索出了一条校园法治建设之路。今年以来,学校向中国法学会、自治区法学会领导、其他地市法学会领导展示交流了教育成果,得到了充分肯定。目前,北海市共建了28个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北海市校园法治宣传教育遍地开花,青少年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提升全社会法治观念,抓好广大群众的法治教育。如何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北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如何潜移默化提升北海市民的法治意识一直是北海市法学会努力的方向。主动与市图书馆沟通协调,借助该馆珠城大讲坛这个平台开办了市民法治公益学堂,每个月第二周的周六上午准时开讲。每期法治公益学堂开讲前,我们通过各种新媒体推送广告,扩大知名度,吸引广大市民前来听课。开办两年来,市民法治公益学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许多市民早早等候,带着法律问题来听课,期待着提问和互动,期待得到解答。在开讲堂的同时,还在图书馆设立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点,由律师为广大市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群众法律诉求。为了确保学堂的师资力量,我们协调北海市律师协会把律师参与法治公益学堂活动计入职业资格年审培训课时,提高了律师参与的积极性,使参与活动的律师实现完成职业培训和开拓案源双赢。此外,还指导法院组建青年法官宣讲团参与到公益学堂中,确保了学堂授课队伍稳定。去年以来,法治公益学堂还走出图书馆上海岛、到乡镇、进社区、入企业,成为北海市民欢迎熟知的法治宣传品牌。

  北海市法学会在法治文化建设的路上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今后也将一如既往,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提升北海市法治文化水平,加快法治建设进程作出新的贡献。